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重庆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03 17:00:34  浏览:994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重庆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224号


《重庆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已经2009年5月4日市人民政府第3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7月1日起施行。

市长

二○○九年五月十三日

重庆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重庆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发布与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下简称预警信号),是指市、区县(自治县)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以下简称气象台站)向社会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暴雨、暴雪、寒潮、大风、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森林火险等。

第四条 预警信号的级别按照气象灾害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以中英文标识。

第五条 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组织有关部门建立气象灾害应急机制和系统,加强预警信号传播设施的统筹规划和建设,并保障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公共设施建设和维持的财政投入。

第六条 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的管理工作,制定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

区县(自治县)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的管理工作。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经济和信息、通信管理等有关部门应当与气象主管机构建立联动机制,组织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网站和电信运营单位做好预警信号传播的有关工作。

第七条 预警信号由市、区县(自治县)气象台站统一发布(包括更新和解除)。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预警信号。

市、区县(自治县)气象台站按照发布权限和业务流程及时、准确、无偿地发布预警信号,并指明气象灾害预警的区域和时间。当同时出现或者预报可能出现多种气象灾害时,应当按照相对应的标准同时发布多种预警信号。

市、区县(自治县)气象台站在灾害性天气来临时,应当向灾害性天气影响区域定向发布预警信号。


通第八条 市、区县(自治县)气象台站应当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公共电子显示屏、移动和固定通信等方式及时向社会发布预警信号,同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报告,并向防灾减灾等有关部门通报。

第九条 市、区县(自治县)气象台站应当与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网站和电信运营单位建立预警信号传播的合作机制,畅通预警信号传播渠道,保证预警信号传播安全。

第十条 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网站和电信运营企业应当及时、准确、无偿向社会公众传播预警信号。

传播预警信号应当标明发布预警信号的气象台站名称和发布时间,不得更改预警信号的内容,不得传播虚假、过时的预警信号。

第十一条 学校、车站、港口、机场、高速公路、大型广场、旅游景点和乡镇应当利用电子显示屏、广播、公告栏等及时传播预警信号。

第十二条 气象灾害预警区域的区县(自治县)和乡镇人民政府在收到预警信号后,应当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避免或者减少气象灾害损失。

第十三条 气象灾害防御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与气象主管机构建立联动机制,依据易燃易爆场所、有毒有害场所、重要公共场所、大型公共设施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级,制定防御气象灾害的应急预案,做好预警信号接收和灾害防御工作。

第十四条 气象灾害敏感单位应当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接收责任制度,设置预警信号接收终端。收到预警信号后,应当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避免或者减少气象灾害损失。

气象灾害敏感单位是指根据其地理位置、气候背景、工作特性,经市气象主管机构确认,在遭受暴雨、雷电、大雾等灾害性天气时,可能造成较大气象灾害的单位。

第十五条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宣传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媒体应当做好预警信号和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工作。

企业事业单位、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做好预警信号和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立兼职气象信息员,负责宣传和传播预警信号工作。

第十六条 气象主管机构或者气象台站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导致预警信号发布或者传播出现重大失误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气象主管机构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一)无权发布预警信号的组织或者个人向社会发布预警信号的;

(二)使用非气象台站提供的预警信号并向社会传播的;

(三)不标明发布预警信号的气象台站名称和发布时间的;

(四)更改预警信号内容的;

(五)传播虚假、过时预警信号的;

(六)拒不传播预警信号或者不及时传播的。

气象灾害敏感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建立预警信号接收责任制度、设置预警信号接收终端的,由气象主管机构责令限期改正。

第十八条 当事人对气象主管机构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9年7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厦门市内联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管理暂行规定

福建省厦门市人民政府


厦门市内联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管理暂行规定
厦门市人民政府



一、非厦门市属的科研单位、技术开发机构、大专院校及大型企业内的研究所、设计院在厦门市独办或与厦门市的企业联办的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以下称内联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按以下原则联络和归口管理。
1.中央各部、委直属的科研机构已在厦门设立的驻厦办事处,由厦门市科委负责联络。
2.与厦门市企业联办的内联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由参加联办的厦门一方企业的主管部门管理。如厦门一方有两个以上跨行业的企业参加联办,其归口管理部门由厦门市经协办会同有关单位商定。
3.独资设立的内联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归口厦门市科委管理。
4.进入厦门市科学园区的内联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归口园区的主管部门管理。
5.内联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在工商注册登记前,应向厦门市经协办办理归口管理手续。
二、管理范围
1.检查、指导内联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实施各项计划的情况。
2.思想政治工作及有关人事管理。
3.审核科技事业费补助的申请并送市科委汇总报市财政局核拨。
4.审核发展规划、科技开发项目、基建项目并按有关审批程序转报有关部门批准。
5.业务及财务等统计工作的汇总上报及有关文件的分发、传达。
6.其他需要统筹、平衡、协调、服务、监督的工作。
三、内联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可享受厦门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有关内联企业在税收、投资形式、利润分配、申报户口、出口创汇及人员生活待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遵循相应的管理规定。
四、内联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与厦门市企业有比较长期的相对稳定的技术合作项目,经厦门市科委认定,可视同进入厦门市企业,参照执行厦府(1987)综275号文中第一条第一款的规定,其科技事业费有困难,可予以扶持,经申请核准第一年由市财政补助,第二年减半补助,
第三年起停止补助。
五、内联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申报暂住户口的来厦人员,可参照执行厦府(1986)综253号文的规定,在购粮、生活燃煤及其他定量供应的副食品、生活用品的供应,子女入托、入学、防病就医等方面视同厦门市常住户口,享受同等待遇。经厦门市经协办出具证明,各有关单位
应予办理。
六、内联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确因工作需要,可依照厦门市人事局厦人(1989)30号文的有关规定,在厦门市招聘合同制专业技术人员。内联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在厦门市创办的新技术产业,经厦门市劳动管理部门批准,可以从用工指标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以招收内地一方所
在地的合同制技术工人来厦工作(户口不迁入厦门市内)。
七、本暂行规定自公布之日起实行。

附件:内联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科技事业费补助实施细则
一、本实施细则的有效期至1992年底。
二、符合(1987)综275号文第一条及本《暂行规定》第四条的内联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在市经协办公室批文之日起一年内,可向归口管理部门提出科技事业费补助申请,并附常住厦门人员名单、年度科研技术开发工作计划及有关进入厦门企业(企业集团)的证明材料。
《暂行规定》第四条所称“内联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与厦门市企业有比较长期的相对稳定的技术合作项目”,系指与企业共同承担厦门市科委、经委下达的科研、技术开发项目;与企业签定有3年以上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作开发项目并在市科委登记立项或与企业签定有3年以上
的经济技术合同。
三、对于兴办技术开发公司、技工贸一体化的专业公司或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机构,其科技事业费补助应视该机构承担的技术开发工作的任务及人员具体分工情况而定。
四、内联科研单位科技事业费补助由归口管理部门签署审核意见并转送市科委,经市府办、市科委、市财政局、市经协办及归口管理部门联合审批(重点核定申请单位是否进入或视同进入厦门企业或企业集团及常住厦门人数等)后,报市财政局核拨。
五、获准补助单位应与市科委签订单位年度科研、技术开发工作任务书后才准予领取补助款。



1989年6月27日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1994年3月)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1994年3月)


自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以来,有5名全国人大代表逝世:辽宁杨烈宇、武迪生、爱新觉罗·溥杰(满族),河南范好古(回族),四川高贤华。辞职1名:山东焦祖光。罢免2名:云南王正光(苗族),新疆徐效成。
最近,地方人大常委会补选了八届全国人大代表9名:辽宁张荣茂、梁增镖,吉林郑龙哲(朝鲜族),福建金能筹,山东李荣勤(女,回族),河南李长春,广西韦继松(壮族),贵州陈士能,新疆张秀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同意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关于补选代表的代表资格的审查报告,确认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张荣茂、梁增镖、郑龙哲(朝鲜族)、金能筹、李荣勤(女,回族)、李长春、韦继松(壮族)、陈士能、张秀明等9人的代表资格有效。特此公告。
现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实有代表2980名。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994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