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债券发行业务操作规程(试行)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2 19:23:19  浏览:950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债券发行业务操作规程(试行)

建设银行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债券发行业务操作规程(试行)
建设银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债券发行业务管理,规范债券发行业务操作程序,根据《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证券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发行和兑付债券会计核算手续》,特制定本操作规程。
第二条 债券发行业务操作规程,是从建设银行业务发展的实际出发,本着积极实用的原则制定的。其内容包括债券的设计印制、调拨、领取、押运、发售、兑付、销毁和档案管理等。
第三条 本操作规程,适用于建设银行发行和代理发行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等各种债券的业务。

第二章 债券业务的分工与管理
第四条 债券发行业务涉及筹资、会计、出纳、保卫、计划等部门,各有关部门必须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建立健全既协作配合,又相互制约的组织管理体制。
第五条 筹资部门是全行归口管理债券业务的部门,负责对债券发行业务实施全面的管理。
主要职责:
(1)制定债券发行计划、章程及相应的管理和操作办法。
(2)组织协调债券印制、调运、发售、兑付、销毁等具体工作。
(3)负责整理和保管债券发行档案。
(4)设立业务台帐:
①债券实物库存台帐(见附式一):按种类、分年度、分面额立户,分别反映未发售、已兑付债券实物的收发、上交、销毁及结存数量。
②债券资金台帐(附式二):按种类、分年度、分行处立户,反映债券发售资金划转和债券兑付资金拨付情况。
第六条 会计部门是全行债券业务核算部门,负责债券发行业务的会计核算工作。
主要职责:
(1)负责债券发售、兑付的会计核算手续。
(2)负责债券发售资金划转及债券兑付资金拨付。
(3)设置债券核算帐务:
①表内科目资金帐:分别发行、兑付的债券,按种类、分年度设明细帐,核算各行处发售、兑付各种债券资金的划转及拨付。
②表外科目帐:分别未发行、已兑付的债券,按种类、分年度设明细帐,反映库存未发行债券和已兑付债券的增减变化情况。
第七条 出纳部门是债券实物保管部门,负责未发行债券和已兑付债券的保管领发工作。
主要职责:
(1)办理领发未发行债券和收回已兑付债券的出入库手续。
(2)保管库存各种债券。
(3)建立库存债券登记簿:
①未发行债券登记簿,按种类、分年度、分面额设户,反映未发行债券实物的调领入库、分发出库及实际结存情况。
②已兑付债券登记簿:按种类、分年度、分面额设户,反映已兑付债券收回入库、上交(或销毁)出库以及实际结存数量。
第八条 保卫部门是全行债券发行警卫部门,负责债券押运、分发、出售、兑付、销毁等环节的安全保卫工作。
第九条 债券营业机构(指经批准设立的办理债券业务营业机构)和办理债券发行业务的储蓄所及会计债券专柜,具体办理债券发售和兑付业务。
主要职责:
1.办理居民个人或单位的现金购券和转帐购券业务。
2.办理持券人到期债券的兑付业务。
3.建立发行债券的明细帐簿。
(1)债券营业机构按规定建立各种发行、兑付债券等明细帐的帐簿:
①发售债券帐,按种类、分年度设户,反映出售债券的资金收入、划转情况;
②兑付债券帐,按种类、分年度设户,反映兑付债券的资金垫付、清算情况;
③库存现金帐,反映发售债券的现金收入、上缴和兑付债券的现金提取、支付情况;
④内部往来帐,反映债券营业机构与管理行处会计部门在发生单位转帐购券、转帐兑付和发售资金划转、兑付资金清算以及提取兑付债券现金等款项的往来情况;
⑤未发行债券登记簿,按种类、分年度、分面额设户,反映债券的领取、出售、退回以及结存数量;
⑥已兑付债券登记簿,按种类、分年度、分面额设户,反映已兑付债券收回、上交(或销毁)以及结存数量。
(2)储蓄所兼办债券发行业务,只在“应付及暂收款”和“应收及暂付款”科目内按种类、分年度核算债券发售和兑付业务,并在“有价单证”表外科目下设“未发行债券”和“已兑付债券”两个登记簿(见附式三)。发生的转帐款项和现金收付,直接在“内部往来”和“库存现金
”中核算。
(3)会计债券专柜,每日发售和兑付的债券(含收款单)于营业终了直接并入会计营业柜台统一进行核算,对领用和兑付收回的债券及收款单,应设未发售债券、已兑付债券和重要单证(见附式四)三个登记卡,按种类、分年度、分面额立户登记。

第三章 设计印制
第十条 债券的设计印制由筹资部门负责。组织发行行筹资部门负责提出票面设计的内容、格式、图案、底纹、暗记、颜色等具体意见,经主管行长审定(代理发行的债券,还应征得发行单位的同意),如有必要,应送同级人民银行认可。然后,交人民银行认定的具备印制债券条件的
厂家印制。
第十一条 设计印制前,筹资部门应与印制厂就有关事项进行协商,签订书面协议。协议内容包括:设计标准、制版要求、印制数量、质量、工艺、包装、价格、交货日期和地点、结算方式、印后版面处理、保密及违约责任等。
第十二条 印制过程中,筹资和保卫部门要对债券印制过程进行监督,检查残损债券的处理情况,防止发生意外。

第四章 调领押运
第十三条 印制债券经验收合格或收到上级行发来的债券调拨通知文件后,筹资部门应会同出纳、保卫等部门及时组织领取。
第十四条 领取押运债券时,筹资部门负责与印制(钞)厂或上级行筹资部门办理领券手续;出纳部门依据印制协议、厂方交货单或上级行签发的债券调拨单、债券出库单清点债券的数量、面额;保卫部门负责债券押运途中的安全警卫。
第十五条 领取债券时,领券人员必须携带行政介绍信、本人身份证(到上级行领券,还应携带债券调拨单)。保卫人员必须携带武器和“特货免检证”,携带枪支时,应同时持当地公安机关出具的“持枪证”。
第十六条 调运债券视同调运现钞,押运人员要严格执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押运员守则》。必须坚决遵守“双人领券、双人押运、专车运送、双人入库”的原则。对于路途较远,中途需要停车就餐或休息的,必须提前与当地建设银行联系,办理债券寄库。
第十七条 采取火车或飞机运送的,保卫部门应事先与火车乘警和机上保安人员联系,取得配合、支持,押运人员一般应乘坐软卧包厢或坐飞机舱的有利座位,做到人不离券。
第十八条 债券经办网点在管理行处领取债券,应填制“债券领用单”一式四联,加盖办事处或储蓄所业务公章、领券人签名或盖章,据以办理领取手续。

第五章 入库保管
第十九条 债券押运回行后,应依据债券印制协议和厂方交货单或上级行签发的债券出库单,由经领人填制“债券入库单”一式三联(见附式五),筹资部门审查无误盖章后,在三联入库单“业务部门签章”处盖章,连同债券和上级行签发的债券出库单或印制厂交货单一并交金库保管
员。
第二十条 金库保管员审核单据、清点债券无误后,办理债券入库。并在三联入库单上加盖名章。第一联交会计部门登记“未发行××债券”表外科目明细帐,第二联由出纳部门留存记载“未发行债券登记簿”,第三联退筹资部门凭以登记“债券实物库存台帐”。
第二十一条 债券收款单领回后,要入库保管。入库时,由经领人填制“重要单证入库单”一式三联(同附式五),经筹资部门审查后交出纳部门入库保管,第一联交会计部门登记“重要空白凭证”分户帐,第二联由出纳部门据以记载“重要单证登记簿”,第三联交筹资部门登记“债
券实物库存台帐”。
第二十二条 筹资部门每月应与会计、出纳部门核对一次库存未发行债券明细帐目,保证三方帐簿上的债券数量、金额相符。主管行长和出纳负责人应不定期检查库存债券,确保帐券一致。

第六章 分发出库
第二十三条 筹资部门根据所属地区的债券发行市场等情况和所属行的发行意向,分配下达各行处债券发行任务,按数量、面额、金额、号码编制“债券发行任务分配表”送出纳部门,并填写“债券调拨单”一式四联(见附式六),加盖部门公章和制单人名章,第一联留存,第二、三
、四联一并寄所属行。
第二十四条 出纳部门接到债券分配表后,按分配表所列行名、数量、面额、号码配债券。
第二十五条 下级行筹资部门接到上级行发来的调拨单后,凭以填制“债券出库单”一式四联(见附件七),在债券出库单和调拨单第二联上加盖行政公章,携带调拨单、行政介绍信和领券人身份证件到上级行办理领取债券手续。
上级行筹资部门审验领券人出具的出库单、调拨单、介绍信无误后,把身份证号码登记在介绍信上,将调拨单与留存的调拨单第一联及出库单核对无误后,在四联出库单“业务审核处”加盖名章后,连同介绍信一并交领券人到出纳部门领券。
第二十六条 出纳或保管人员审核经筹资部门审验的出库单无误后,在四联出库单“出纳管库”处签章,根据第二联出库单(分行介绍信件附件)配发债券,并凭以登记“未发行债券登记簿”;第一联送会计部门记帐;第三联退领用行;第四联送本行筹资部门,凭以登记台帐。
第二十七条 会计部门收到出纳部门送交的出库单及有关单证审查无误后,以出库单第一联作表外科目付出凭证,登记表外科目明细帐。
第二十八条 管理行处向所属经办网点分发债券时,不填调拨单。办理领券手续时,筹资部门应认真审查经办网点填制的一式四联“债券出库单”,加盖审查人员名章,将第三联留存登记“债券实物库存台帐”,其余退领券人交会计部门,经记帐员审查盖章后,凭第一联登记“未发行
债券”明细帐,二、四联交领券人到出纳部门领券。出纳部门核对盖章,凭第二联付给债券后留存记载“未发行债券登记簿”,第四联由领券人随同债券带回证券经办网点交经办员点收债券后,由复核员凭第四联记载“未发行债券登记簿”。
第二十九条 管理行处会计部门设立债券发售专柜(简称会计债券专柜)领券时,由筹资部门填制“债券出库单”一式四联,经领券人签字后,第三联留存登记“债券实物库存台帐”,其余交领券人比照上述程序领券后,第一联由会计部门登记分户帐,第二联出纳部门据以记载登记簿
,第四联由会计债券专柜记载“未发行债券登记卡”。
第三十条 会计债券专柜领用债券收款单(代债券,下同)时,由筹资部门填制“重要单证出库单”一式四联,比照上述手续办理后,第三联留存登记“债券实物库存台帐”,第一联会计部门登记有关表外科目分户帐,第二联出纳部门办理收款单出库后,记载“重要单证登记簿”,第
四联由会计债券专柜记载“重要单证登记卡”。

第七章 票样管理
第三十一条 筹资部门在印制债券时,应同时印制票样,并在票样正面显著位置印上“票样”、“禁止流通”字样,根据确定的印数另外编号、捆扎、分包。
第三十二条 债券票样由筹资部门根据需要分发给有关债券业务管理部门和证券交易机构备查。分发时要填制“债券票样分发单”一式三联(见附式八),第一联作存根,留筹资部门,第二联随票样送收样单位,第三联作回单由收样单位盖章后退回发样部门。
第三十三条 筹资部门下发和接收票样均应建立“债券票样登记簿”(见附式九),按种类、分年度、券别立户,详细记载票样种类、券别、数量、编号。
第三十四条 对于债券票样,筹资部门要确定专人,视同重要单证保管,平时要存放在保险柜里。其中暗记为绝密件不得泄露。保管人员变动时,必须认真办理交接手续,并由部门负责人监交并履行必要的签章手续。
第三十五条 债券票样因保管不善,发生被盗、遗失的,要立即报告发行部门和本行保卫部门。如发现票样流入市场,筹资部门或经办网点应予以没收,同时由筹资部门会同保卫部门追究来源。
第三十六条 某种债券全部兑付后,除送交档案部门归档一套外,其余票样应随债券销毁。

第八章 发售
第三十七条 债券发售只能在债券营业机构、有条件的储蓄所和会计债券专柜(简称经办网点)具体办理,不得设临时摊点发售债券。
第三十八条 各经办网点发售债券时,应坚持双人临柜、交叉复核、帐券分开、券款分管、日清日结、当日报帐的原则,做到帐券、帐款、帐帐、券款四相符。
第三十九条 发售债券,其操作程序是:
1.购券人持现金购买债券时,应由购券人填写“购买债券交款单”一联(见附式十),列明姓名、地址、购买金额等,连同现金交经办员。经办员审核交款单,清点现金无误后,发给购券人铜牌,并在交款单上注明铜牌号码,加盖名章,将现金、交款单交复核员。
复核员复核无误收妥现金,按交款单配付债券,在交款单上加盖名章和“现金收讫”戳记,并在交款单上注明券别、张数,然后将交款单和债券一并交经办员。
经办员按交款单注明的券面金额复点债券,核对印鉴无误后,呼叫牌号,核对购券人姓名与铜牌号无误后收回铜牌,将债券交购券人。在交款单上加盖“券已付”戳记,留待营业终了办理转帐,并逐笔登记“现金收入日记簿”。
2.购券人持转帐支票购买债券时,分别两种不同情况进行办理。
(1)购券单位在本行开户时,应填写“购买债券交款单”一联,连同转帐支票一并交经办员。
经办员审查支票签发日期,核对购券人名称、开户行、帐号无误后,将交款单、转帐支票一起通过内部传送会计部门,办理转帐手续。
会计部门审核各种凭证,按照付款程序办妥手续,在交款单、转帐支票上加盖名章和“转讫”章,将转帐支票留存作付方记帐凭证,交款单退债券经办网点。
经办员收到会计部门退回的交款单后,经查验印鉴齐全,将交款单交复核员。
复核员复核单证无误后,加盖名章,按交款单配付债券,并在交款单上注明券别、张数,然后将债券和交款单一并交经办员。
经办员复点债券无误,在交款单上加盖“券已发”戳记,留待营业终了办理转帐。将债券交购券人。
(2)购券单位在他行开户时,应填制“购买债券交款单”一式两联(一联代“临时收据”),连同转帐支票一并交经办员。
经办员审查支票和购买人名称、开户行、帐号无误后,记载“转帐划款登记簿”,在两联交款单上加盖名章和“他行票据收妥抵用”专用章,一联由复核员加盖名章和公章,确定领券时间、退购券人作为临时收据,届时凭交款单(临时收据)领取债券。另一联交款单和转帐支票一起送
会计部门。
会计部门收到后,以交款单填制收方记帐凭证,逐笔登记“应付及暂收款明细帐”,将他行支票按票据交换的规定及时提出交换。待他行支票收妥抵用后(即按当地票据交换场次,约定不退票的时间),购券单位持“交款单”(临时收据)通过柜台送会计部门后,再予以冲销应付及暂
收款。
当购券单位持“交款单”(临时收据)在约定日期来行领取债券时,将“交款单(临时收据)交专柜经办员。经办员审核无误后,发给铜牌,并在“交款单”(临时收据)上注明铜牌号码,送管理行处会计部门。会计部门取出专夹保管的“交款单”与单位送交的“交款单”(临时收据
)核对无误后,在“交款单”(临时收据)上加盖名章并和另一份“交款单”(存根)一并退发售网点。
网点经办员收到会计部门退回的“交款单”经审查款项确已收妥后,即销记“转帐划款登记簿”。然后按上述程序配付债券,交购券单位,并在“交款单”上加盖“券已发”戳记。
3.本行开户单位认购债券按规定由经办银行签发债券收款单(代债券)时,由会计债券专柜直接办理。发售时,认购单位应填写“购买债券交款凭证”一联(代付方记帐凭证),交会计债券专柜,由经办员审查无误后,发给购券单位铜牌。在交款单上注明铜牌号码,交复核员。复核
员根据交款凭证签开“债券收款单”一式三联(“收款单”如填制有误,应加盖“作废”戳记,按中国人民建设银行重要单证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处理)。连同交款凭证一并通过内部传递给会计部门。会计部门审核无误,按付款程序办妥手续,在债券收款单(存根联)加盖“转讫”章及个人
名章后退债券专柜。
债券专柜复核员收到会计部门退回的“债券收款单”经查验无误后,第一联代收方凭证,第三联留存,专夹保管,将第二联交经办员,经办员呼叫牌号,核对单位与铜牌号无误后,收回铜牌,将“收款单”第二联交购券单位。
第四十条 每日营业终了,各债券经办网点应分别办理结帐、对帐和报帐。
1.会计债券专柜,每日营业终了,按以下程序进行核对;
①经办员根据现金购买债券“交款单”按券别汇总编制“债券发售清单”一式两份(见附式十一),复核员清点现金与发售清单核对无误后,连同现金收入日记簿一并交出纳部门。出纳人员核对发售清单与现金收入日记簿一致,点收现金,在清单上加盖“现金收讫”章,一份作库存现
金付方记帐凭证附件,一份退债券专柜留存。债券专柜经办员根据“交款单”汇总填制收方记帐凭证,“交款单”作附件,一并交会计部门办理转帐。
②将本行支票购买债券的“交款单”按券别汇总填制二份“××债券发售清单”。其中一份留存,一份凭以编制付方记帐凭证(清单作附件),根据“交款单”填制收方记帐凭证,“交款单”作收方记帐凭证附件,交会计部门办理转帐。
③将他行支票购买债券已收妥抵用的“交款单”(临时收据)按券别汇总填制二份“债券发售清单”,其中一份留存,一份凭以编制付方记帐凭证(清单作附件),同时将“交款单”(临时收据)及“交款单”(存根联)附在一起,汇总编制收方记帐凭证(收据、存根联作附件),一
并交会计部门办理转帐。
根据留存的现金、转帐购买债券的发售清单,编制两份“汇总发售清单”(以发售清单代),自留一份据以登记“未发行债券登记卡”,一份送筹资部门登记台帐。“未发行债券登记卡”当日“付出”合计必须与汇总清单的合计数一致,“余额”必须与剩余债券金额一致。
④根据当日签发的“债券收款单”第三联填制“汇总开出债券收款单清单”一式两份,一份作“开出债券收款单”表外科目收入凭证,一份交筹资部门登记台帐。并与“重要单证登记卡”的“付出”合计栏核对一致后,以“收款单”第一份为依据,汇总填制收方记帐凭证(收款单作附
件),交会计部门办理转帐。
2.储蓄所发售债券,每日营业终了,记帐员根据“购买债券交款单”汇总编制“债券发售清单”一式两联,出纳员清点现金、库存债券数量、金额,进行以下核对:
(1)债券发售清单总金额=购买债券交款单总金额=当日付出债券总金额=当日收入售券现金总金额。
(2)昨日结存债券数量+当日领用债券数量-当日发售债券数量=当日结存债券数量。
经核对无误后,记帐员和出纳员在“债券发售清单”上加盖名章,一联留存填制表外科目付方凭证,登记“未发行债券登记簿”,一联加盖公章送事后监督转交筹资部门备查。
然后,由储蓄所记帐员根据“债券发售清单”和“购买债券交款单”填制收付方记帐凭证,通过“应付及暂收款科目”,并入储蓄业务统一进行核算。
3.债券营业机构,每日营业终了,经办员和复核员应按照上述会计债券专柜的操作程序办理结帐和对帐。然后,由经办员填制“汇总发售清单”一式两联,加盖经办、复核人员名章,一联留存作表外科目付方凭证附件,记载“未发行债券登记簿”,一联送管理行处筹资部门备查。同
时,由复核员根据“债券发售清单”和“购买债券交款单”填制有关债券发售科目收方记帐凭证和现金付方凭证及内部往来付方凭证(转帐交款单作附件),加盖经办、复核人员名章,据以登记债券发售有关科目明细帐。
第四十一条 各级建设银行分配给所属信托投资机构发售的债券,其网点操作程序可视具体情况比照债券营业机构或储蓄所有关规定办理。并按规定时间向建设银行筹资部门报送“债券发售汇总清单”,以便全面掌握债券发行进度。各级建设银行上报资金平衡表时,其表外科目未发行
债券余额,应包括信托投资机构期末未发行债券金额。

第九章 资金划转
第四十二条 经办网点发售债券收入的资金,必须按规定时间分清债券种类、划交资金渠道及时全额上划管理行处。
1.发售债券的储蓄所和信托投资机构的网点按照规定上划资金时,应填制“特种转帐凭证”一式三联(一付二收),通过内部往来或人行往来将资金上划管理行处会计部门,一联留存,据以登记“应付及暂收款——发售债券资金”明细帐,一联交会计部门登记该网点债券发售资金明
细帐,一联交筹资部门登记“债券资金台帐”。
2.债券营业机构上划发售证券资金时,对于售券收入的现金,可填制“现金交款单”一式四联,直接交管理行处出纳部门,经出纳部门盖章后两联留存债券营业机构,分别登记有关“债券发售科目明细帐”和“库存现金帐”,其余两联分送筹资部门和会计部门登记“债券资金台帐”
和资金上划明细帐;对于转帐购券款,则填制“特种转帐凭证”一式三联和内部往来划款凭证一式两联,通过内部往来进行上划,其中,一联特种转帐凭证留存债券营业机构登记有关债券发售科目明细帐,其余二联特转凭证处理与上述“1”相同。
第四十三条 县级行处划转债券发售资金时,由筹资部门按上级行要求的时间,依据债券发售台帐上的“未划资金”余额,填制“债券款项划转通知书”一式两联(见附式十二),一联留存作登记“债券资金台帐”凭证附件,另一联交会计部门据以填制“特种转帐凭证”一式四联(二
收二付),通过联行将资金上划地市州行(或计划单列市行)会计部门。其中,一联用于县级行处会计部门登记债券发售资金明细帐,一联送本行筹资部门登记台帐,其余二联特种转帐收款凭证连同联行报单寄上级行。地市州行(或计划单列市行)会计部门收到后,凭一联登记该行债券发
售资金明细帐,另一联交筹资部门据以登记“债券资金台帐”。
如按规定将代理发售债券资金划转同级财政、人行或发行单位时,会计部门则应依据“划款通知书,填制有关凭证,通过内部转帐或人行往来或同业往来将资金划给发行单位,并将划转凭证送本行筹资部门一联,据以登记“债券资金台帐”。
第四十四条 地市行、省级分行以及总行划转债券发售资金时,可比照上述县级行处的程序办理。上级行向下级行划收债券发售资金时亦同。
第四十五条 各级行会计部门对于下级行上划的债券发售资金,要按上划种类、年度和所属单位设置明细帐,及时反映发售债券资金的上划进度。筹资部门要依据“证券发行统计表”,于每月终了与“债券资金台帐”进行核对,发现不符,及时与会计部门联系,查明原因,以确保债券
发售资金的及时足额上划。

第十章 内部调剂
第四十六条 债券在发售过程中,需要在行际之间进行调剂时,由调入行筹资部门以书面报告,向上一级行提出申请,由上级行筹资部门与有关行联系,并书面通知调入行。
第四十七条 调入行凭上级行书面通知、本行行政介绍信、身份证件前往调出行领取债券。领取时,由调出行筹资部门填制“债券调拨通知单”一式六联,一联留存,二联送本行会计部门,三联交调入行领券人,四联交出纳部门,五、六联寄上级行筹资、会计部门调整各行发行计划和
调领债券明细帐。然后由调入行填制“债券出库单”一式四联,其余操作程序与上述债券分发出库相同(见第六章第二十五条、二十六条、二十七条)。
第四十八条 各行之间需要调整等量不同面额的债券时,按上述四十六、四十七条的程序办理。
第四十九条 经办网点之间一般不得自行调剂债券的数量,如确需调剂,应由调出网点填制“债券退库单”一式四联(同附式五),由调入网点填制“债券领用单”(同附式七)一式四联。管理行处筹资、会计部门视同债券的退库(见第十三章第五十九条)和出库(见第六章第二十八
条)手续进行办理。

第十一章 委托代保管
第五十条 办理债券代保管的经办网点,应单独设立“债券代保管登记簿”,按保管债券的种类、期限、委托人立户,并坚持双人临柜、双人验券、双人封包的原则。
第五十一条 办理债券委托代保管时,持券人应填写一联“委托代保管债券申请书”(见附式十三)列明债券的种类、期限、面额、张数、金额、号码(不同保管期限的债券应分别填写申请书),连同债券、证件(单位持介绍信、个人凭身份证件)一并交经办员。
经办员接券后,应初点债券数量,详细审查下列项目:(1)债券是否属于本行保管范围。(2)券面发售单位印鉴、日戳是否齐全清晰。(3)债券有无伪造、涂改及残损辨认不清。经审查可以保管时,将证件号码摘记在申请书上,填制“委托代保管债券收据”一式四联(见附式十
四),加盖名章,交复核员。
复核员复点债券无误加盖名章,在第二联收据上加盖业务公章,将第一联放入债券内,当场同经办员一起装袋密封,将第三联贴在封袋口处,第四联附申请书、介绍信留在营业终了记载“债券代保管登记簿”,然后将第二联和封袋退经办员。
经办员核对第二联收据印章齐全后,交给委托人。
第五十二条 封袋必须入库保管,入库前经办员应在封皮上注明编号(与代保管收据号码一致),在封口处加盖经办员、复核员名章和经办网点业务公章。
入库时应由经办网点再填制“代保管债券入库单”一式三联(见附式十五),经出纳或库管查验入库单、封袋封口无误后,加盖名章,一联交会计部门登记“代保管债券表外科目明细帐”,二联留存出纳部门凭以记载“代保管债券登记簿”,三联退经办网点专夹保管。
第五十三条 债券代保管应按债券面值每月(不足一月按一月计算)收取万分之一至万分之五的手续费。在办理代保管手续时,由经办员签开“收费凭证”一式两联,直接收取现金,经复核员复核盖章后,一联作营业收入明细帐记帐凭证,二联交持券人。

第十二章 代保管债券的提取
第五十四条 债券代保管期满,委托人持“委托代保管债券收据”第二联前来提取债券时,应向经办网点提交委托人身份证件。经办员审查收据和证件后,取出专夹保管的“代保管债券入库单”第一联,由复核员与“代保管债券登记簿”核对无误,在收据上加盖名章退经办员。
经办员凭“代保管债券入库单”填制“代保管债券出库单”一式三联(同附式十五),加盖名章和业务公章,到管理行处出纳部门办理封袋出库,并检查封袋封口是否被拆启,确认无误后,由出纳或库管在出库单上签章,一联交会计部门登记“代保管债券表外科目明细帐”,二联(附
入库单第一联)由出纳部门销记“代保管债券登记簿”,三联随封袋退回经办网点。
经办网点取回封袋后,复核员应复查封袋无误后,再同经办员一起拆封,清点数量,并由经办员复点后,将债券退还委托人。然后在第二联收据上加盖“已提取”戳记(第一联收据和第三联出库单作附件)据以销记“代保管债券登记簿”。
第五十五条 债券委托代保管人如因特殊原因,需要提前提取代保管的债券时,经办员应详细审查委托代保管债券收据和委托人身份证件,并比照上述到期提取的处理程序办理。已交代保管债券手续费不予退还。如委托人要求提前提取部分债券时,应视同全部提取手续办理,并将未提
取的债券重新办理委托代保管手续,不再收取代保管手续费。
第五十六条 债券委托代保管逾期,委托人前来提取时,其操作程序与到期提取完全相同。但必须按逾期时间补计代保管手续费。

第十三章 剩余债券的处理
第五十七条 债券发售工作结束时,县级行处筹资、会计、出纳等部门和债券经办网点,要对剩余未发售债券(包括收款单),分别种类、年度、面额进行清点核实,做到三相符:即债券累计领用数量与已发售数量和剩余数量相符;使用收款单(代债券)发售债券时,已签发债券收款
单累计金额与收入债券发售资金总额相符;库存剩余的债券及收款单与未发行债券等表外科目明细帐余额相符。
第五十八条 剩余未发行债券经清理后,要及时上交地市州行或计划单列市分行。属于代理当地财政或人行发行的债券,按有关要求交回财政或人行。经办网点和县级行处不得保留剩余的未发行债券。
第五十九条 经办网点上交剩余未发行债券时,由经办员按种类、年度、面额填制“债券退库单”一式四联,加盖经办员、复核员名章和业务公章连同剩余债券一并交管辖行处出纳部门。经出纳人员审核单据、清点债券无误入库后,在退库单上加盖名章,一联交会计部门登记“未发行
债券明细帐”,二联由出纳部门记载登记簿,三联交筹资部门登记“债券实物库存台帐”,四联退经办网点销记“未发行债券登记簿”。
第六十条 县级行处必须于债券发售工作结束后一月内,将上级行组织发行的剩余债券送交地市行或计划单列市分行。送交时,由筹资部门填制“债券出库单”一式四联,加盖制单人名章和部门公章,留存一联登记台帐,其他三联由出纳部门连同债券一并交上级行,经上级行出纳部门
签章退回两联,分别作为会计部门登记明细帐和出纳部门销记登记簿的凭证。
第六十一条 上级行筹资部门根据下级行的出库单填制“债券入库单”一式三联,连同下级行一联出库单一并交出纳部门凭以点验债券。经出纳人员加盖名章后,一联交会计部门登记未发行债券明细帐,二联留出纳部门记载登记簿(下级行出库单作附件),三联退筹资部门登记“债券
实物库存台帐”。
第六十二条 已入库的剩余未发行债券,应按规定时间组织销毁。
第六十三条 对于代理当地财政、人行或企业发行的债券,应参照上述有关规定办理,剩余未发行债券应按代理发行协议规定分别退交财政、人行或作其他妥善处理。

第十四章 兑付
第六十四条 债券到期兑付前,对于本行自身发行的债券,由计划部门牵头及时组织落实兑付债券本息资金。属于代理发行的债券,组织发行行筹资部门要提前与债务人联系,督促其按协议规定时间将兑付债券本息资金划入会计部门指定的债券资金帐户。
第六十五条 债券开始兑付前,由组织发行行筹资部门起草债券兑付公告,交有关部门对外发布。公告的主要内容为:集中兑付的时间、地点、手续、计息方法,以及常年兑付点的设立等。并向所属行处下发到期债券兑付办法及注意事项。
第六十六条 债券兑付由债券营业机构、有条件的储蓄所和会计兑券柜台具体办理。
第六十七条 兑付债券同发售债券一样,必须坚持双人临柜,帐券分开,帐款分管,日清日结,当日报帐的原则。
第六十八条 债券经办网点兑付债券时,应分别不同兑取方式,由经办员和复核员同时办理。其操作程序是:
1.持券人要求兑取现金时,应由持券人填制“债券兑付清单”一份(见附式十六),列明姓名、兑券面额等,连同债券交经办员。
经办员清点债券数量,并审查债券是否到期,是否属于本行兑付,是否伪造券面图案、花纹,无误后,发给铜牌,将号码抄在兑付清单上,然后计算应付利息,并将利息填入“债券兑付清单”,加盖名章,将券、单全部交复核员。
复核员复点债券,核对券、单、息无误后加盖名章,将债券剪去右上角(切线约五公分),并在正面中心部位加盖“兑讫”或“付讫”戳记,然后按兑付清单上的本息配付现金,在兑付清单上加盖“现金付讫”戳记,将现金、清单交经办员。
经办员按清单复点现金、呼叫牌号,收回铜牌,将现金交兑券人,清单暂时留存,并逐笔登记“现金付出日记簿”。
2.持券人要求将兑付债券资金转帐存入建行(或其他银行)时,应填制一联“兑付债券清单”(他行开户的填两份),列明收款单位、开户银行、帐号和本金。付款单位及利息栏,由经办员在计算出利息和本息总额后代为填写。经办员清点债券数量,审查兑付清单无误后,比照上述
兑取现金程序办理,经复核员复核,在债券及“兑付清单”上加盖“已兑付”戳记。然后由持券人依据兑付债券本息金额填制两联进帐单,交经办员审查后送管理行处会计部门办理转帐。
管理行处会计部门收到经办网点送来兑付债券转帐进帐单后,经复核无误,对于转存本行的,按照收款程序办理进帐,在进帐单上加盖“转讫”章,将回单联转兑付经办网点转交兑券人,凭另一联进帐单登记有关存款分户帐。对于转存他行的,应按同业往来或联行往来的手续将兑付债
券款项和两联进帐单一并划转其他开户行,在一份“兑付清单”上加盖业务章并注明“委托划收款回单,不作收款依据”字样,退交兑券人。
3.购券人持债券收款单办理兑付时,填写“债券收款单兑付清单”一联,连同收款单收据联一并交经办员。
经办员审查后,与原专夹保管的收款单存根联进行核对,计算应付利息,并将本息金额填写在收款单收据联及存根联(套写)的记录栏内,加盖经办员和持单人名章后,交复核员。
其余手续比照上述“2”办理,“收款单”存根联、兑付清单,均作为付方汇总记帐凭证附件,收款单收据联视同已兑付的债券,通过表外科目核算后留待上交。
第六十九条 每日营业终了,各经办网点应分别办理结帐,对帐和报帐。
1.会计债券专柜,每日营业终了,经办员和复核员应分别把当日“债券兑付清单”上的转帐兑券金额及现金兑券金额加总,并按不同的债券种类、年度,分别单位和个人加以整理,结出本金和利息金额。同时,清点当日库存现金和收回债券,进行如下核对:
(1)兑付清单上现金兑券本息合计金额=当日兑券合计付出现金
(2)兑付清单合计金额=当日收回债券本息合计金额
(3)当日提取现金-当日付出现金=当日剩余现金
(4)昨日库存债券数量+当日收回债券数量-当日上交债券数量=当日库存债券数量
经核对无误后,由经办员根据兑付清单现金部分填制“汇总兑付清单”一式三联,转帐部分二联(见附式十七),加盖经办、复核人员名章,一联留存(兑付清单作附件)记载“已兑付债券登记卡”,将现金部分的另两联连同现金付出日记簿和剩余现金交出纳部门收妥加盖“现金付讫
”章后,退专柜台一联,另一联作为“库存现金”科目记帐凭证附件。兑券专柜根据现金及转帐部分的汇总兑付清单填制一联付方记帐凭证,将汇总兑付清单(各一)、留存兑付清单及债券收款单存根联作为付方记帐凭证附件,一并交会计部门办理转帐。同时将另一联现金、转帐“汇总兑
付清单”交筹资部门据以登记台帐。
兑付债券收款单的还应根据“兑付收款单汇总清单”填制付方记帐凭证登记“开出债券收款单”表外科目,收款单收据联留待清算资金时转交发行单位。
2.储蓄所兑付债券,每日营业终了,记帐员应根据“债券兑付清单”填制“汇总兑付清单”一式二联,出纳清点库存现金、债券数量、金额,并进行以下核对。
(1)债券兑付清单总金额=当日收回债券本息总金额=当日兑券付出现金总金额
(2)昨日库存债券数量+当日收回债券数量-当日上交债券数量=当日库存债券数量
经核对无误后,由记帐员和出纳员在“汇总兑付清单”上加盖名章,一联留存填制表外科目收方凭证,登记“已兑付债券登记簿”,二联加盖业务公章,送事后监督转交筹资部门。
然后,由储蓄所根据汇总兑付清单填制付方记帐凭证(汇总兑付清单及兑券人填写的兑付清单作附件),通过“应收及暂付款科目”,并入储蓄业务,统一核算。
3.债券营业机构,每日营业终了,经办员、复核员应按会计债券专柜的操作程序办理结帐和对帐。然后填制“汇总兑付清单”一式两联,加盖名章,处理方法比照发售债券进行办理。同时,由经办员根据兑付清单,分别填制有关科目收、付方记帐凭证,登记债券兑付科目明细帐。
已兑付的债券应按种类、年度、券别每百张为一把,每十把一捆(破损的债券单独捆扎),加盖经办人员名章,按规定办理入库保管手续(当天兑付较少的,可寄库保管,寄库最长不得超过10天),并分别债券种类、年度、券别登记表外科目明细帐。
第七十条 各级建设银行信托投资机构兑付管辖行组织发行的债券,可比照上述债券营业机构或储蓄所的操作程序办理。当管辖行上报资金平衡表时,其表外科目已兑付债券余额,应包括所属信托投资机构期末已兑付债券余额。

第十五章 资金清算
第七十一条 债券经办网点与管理行处兑付资金的清算,可视不同情况分别对待。
1.债券营业机构和储蓄所与管理行处债券兑付资金的清算,采取先支后拨、按券结算的办法。
债券营业机构和储蓄所先通过“内部往来”从管理行处提取现金,用于兑付债券本息。然后,按规定时间,根据债券表外科目登记簿余额,将收回已兑付债券按种类、分年度、面额扎把打捆,全部上交管理行处出纳部门。上交时,经办员应填制“债券回收单”一式四联(用退库单代)
,经复核员复核盖章连同已兑付债券交出纳部门。
出纳部门核点债券后,在回单上加盖名章,将第一联送会计部门登记“已兑付债券明细帐”,第二联留存记载“已兑付债券登记簿”,第三联送交筹资部门据以登记“债券实物库存台帐”,第四联退经办网点销记“已兑付债券登记簿”。
筹资部门根据各债券营业机构和储蓄所上交已兑付债券,算出应付本息,及时填制“债券款项划转通知书”一式两联,加盖制单人名章和部门公章,一联留存,二联送会计部门据以填制特种转帐凭证一式三联,通过内部往来划拨兑付资金,其中特转凭证一联会计部门作付方记帐凭证,
一联送筹资部门(款项划转通知书作附件)登记“债券资金台帐”,一联送经办网点作收方记帐凭证。
2.会计债券专柜与会计部门债券兑付资金的清算,采取兑前借支、日清日结、按券结算的办法。
当日兑付债券前,由会计债券专柜根据实际需要,在出纳部门办理临时借款手续,待每日营业终了,按“债券兑付汇总清单”金额,填制“借款凭证”一式两联,一联留存,一联交会计部门登记“应收及暂付款明细帐”,并将当日剩余现金交回出纳部门。
俟按规定时间向出纳部门上交已兑付债券时,可比照上述储蓄所的程序办理债券兑付资金的最终清算。
第七十二条 县级行处与地市州行或计划单列市分行债券兑付资金的清算,采取先垫支、后划付的办法。
兑付时,先由县级行处垫付资金,待收到经办网点交来已兑付债券后,在向经办网点拨付兑券资金的同时,由筹资部门于每旬终了,根据本旬收回已兑付债券本息数,填制“债券款项划转通知书”一式两联,一联留存,二联交会计部门,据以填制“特转凭证”,一式四联(二收二付)
,通过联行划付报清算资金。其中特种凭证一联留存作收方记帐凭证(划转通知书作附件),一联送筹资部门登记“债券资金台帐”,另二联随联行报单一并寄地市(州)行或计划单列市分行。
地市(州)行或计划单列市分行会计部门收到划付凭证后,凭一联特转凭证登记债券兑付资金明细帐,并将另一联特转凭证交筹资部门据以登记“债券资金台帐”。
第七十三条 地市(州)行与省分行以及省市分行、计划单列市分行与总行清算兑付债券资金,也采取先垫支、后划付的办法。划付时,由筹资部门根据会计部门转来的“特种转帐凭证”,汇总填制“债券款项划转通知书”一式两联,其余操作程序与上述“第七十二条”划付相同。
第七十四条 各级行处代理当地财政、人行兑付的国债及国债收款单资金的清算,一般采取当日兑付、当日划收的办法。每日营业终了前,筹资部门根据各网点提供的兑付国债汇总清单填制“划拨兑付国债资金通知书”,由会计部门填制“经付国债本息报告表”,通过人行往来当日划
回兑付国债本息资金。

第十六章 残损债券的兑换
第七十五条 持券人由于保管不善,造成债券残破污损时,若发行债券办法有具体规定,则按具体规定掌握,否则按下列掌握兑付:
1.属于以下情况之一者,并确系真券,可全额兑付:
(1)磨损、撕裂、虫蛀、鼠咬、火烧、熏焦、水渍、油浸、霉烂、腐变等其尚存部分达到原券三分之二,并且号码完整、暗记齐全的。
(2)失掉号码,暗记不全,其尚存部分超过三分之二的。
(3)对于符合上述条件需要分年抽签兑付的债券,如不能辩认中签号码时,应放到最后一年给予兑付。
2.对于残损票面在二分之一及其以上,如能辨认其金额者,可按半额兑付。属于分年抽签兑付的,应到最后一年给予兑付。
第七十六条 属于以下情况之一的残损债券,不予兑付:
1.无法鉴别真伪。
2.故意涂改、挖补、拼凑、使债券残破污损的。
3.不符合全额兑付和半额兑付各项规定的债券。
4.对于故意涂改、挖补、拼凑的应予以没收(或在债券上加盖“作废”戳记,并作切角处理后退还持券人)。对于情节恶劣、寻畔闹事的,可送公安部门处理。
第七十七条 对于持券人不宜继续保存的未到期残损债券,按以下方法进行处理。
1.如属火烧、霉烂等原因造成的,经单位证明,可收回债券,开给持券人收据,凭以到期时支取本息。
2.如属于记名式的债券收款单,可换开收款单副本,原收款单收回。
第七十八条 兑换残损券时,经办员和复核员应仔细审查,并经兑付网点负责人审定后方可兑换。如金额较大或难以掌握的,要送管理行处筹资部门报行长审定后再办理兑换。兑换后的残损债券入库保管,按有关规定销毁或上交。

第十七章 差错处理
第七十九条 办理债券发行业务发生券款差错,应分别性质,区别对待,报经批准,正确处理,一般处理程序是:
1.凡当日发生债券业务券款差错的,不论经办网点或者管理部门,均应向上级行筹资部门和本行领导汇报。经过批准,列入“应收及暂付款”或“应付及暂收款”临时挂帐,并登记“差错登记簿”。
2.对于挂帐的差错,要逐级书面报告上级行,其中100元以上的报地市行;500元以上的报省市分行;2000元以上的在三日内报总行,来不及书面报告的,应先用电话报告。
3.发生差错行筹资部门要会同财会、出纳、审计、保卫等部门迅速调查差错经过,分析原因,尽快明确责任。
4.发生丢失、被盗、被抢事故案件的,要注意保护现场,并立即向当地公安部门报案,逐级报告总行。
5.差错一经查明原因,需报损时,以正式文件上报审批后,按批复处理。
第八十条 债券发行业务发生差错,应立即向出纳业务负责人及行长汇报,采取措施组织查找。长款多券不得侵吞,短款少券不得自补不报,不得以长补短,当时难以查清的,应由行长批准列入“应付及暂收款”或“应收及暂付款”处理,但应继续清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分别不
同性质区别对待,正确处理:
1.柜台收付过程中发生的差错,属于长款多券的,如能查明原因,应退还失主,如确实无法退还时,要按规定报经批准后作收益处理。发生短款少券的,经清查确实无法挽回时,一般分为四种情况进行处理:
(1)在坚持执行制度规定的前提下,由于计算、清点、书写、设备或机器故障等技术性处理原因造成的,可报经批准,予以报损或部分报损。
(2)属于有章不循,违章操作以及违反劳动纪律等责任性原因造成的,不论金额大小,要追究当事人经济责任,并视其情节轻重,给予一定的行政处分。
(3)由于领导人员不按制度规定办事或要求下属违章操作造成的差错,要追究领导者的责任。
(4)属于监守自盗、贪污盗窃等违法行为造成的,应追回赃款。构成犯罪的,交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2.领用上缴过程中发生的差错,双方应保留原封签和腰条,共同进行查找,并根据查找结果,由责任方负责处理。对于查找无着落,又难以肯定责任者的,由原封券方提出查找经过,交由发现差错方书面报告上级行,经过批准,列作收益或报损处理。
3.分发新券过程中发生的差错,如属于三人在场共同启箱拆包解捆,检点大数不符或把中少张的,应立即报上级组织发行行筹资部门,经与印刷厂家联系查找原因,作补券或其他处理。
第八十一条 债券发行业务中差错,应按以下权限进行报批:
1.一次性差错金额在100元及其以下的,由县级支行行长审批。
2.差错金额在100元以上,500元(含500元)以内的,由地市中心支行审批。
3.差错金额在500元以上,2000元(含2000元)以内的,由省市分行审批。
4.差错金额在2000元以上的,一律由省市分行报经总行审批。

第十八章 销毁
第八十二条 债券销毁要成立由主管行长为组长,筹资、会计、出纳、保卫、审计等部门参加的债券销毁工作小组,由筹资部门牵头,组织实施,各部门要有明确分工。
第八十三条 销毁债券,先由出纳部门依据未发行债券、已兑付债券的库存情况,提出销毁债券清单,列明销毁债券的种类、数量、金额等,交给筹资部门。筹资部门根据债券的兑付时间、兑付结果、销毁权限、经与上级主管部门或发行单位联系,提出具体销毁方案,报主管行长同意
后,即可着手组织销毁。
第八十四条 销毁前,各有关部门应做好准备工作。
1.出纳部门要清点库存债券数量,核对帐簿,检查准备销毁的未发行债券、已兑付债券和没收未兑付债券是否按规定作切角处理,并按照种类、面额点清张数、金额,逐一扎把打捆,每100张为一把,每十把为一捆(破损券和没收券要另行捆扎),在每把上加腰条,每捆上贴封签
,加盖经办人员名章。
2.筹资部门要依据债券的数量、纸质,制定销毁方案,并联系销毁单位和地点。
3.保卫部门要勘察销毁债券的地点、押运路线,制定应急措施,确定防范方案。并事先对销毁设备、工艺进行安全调查,如有必要可进行技术鉴定。
4.上述工作就绪,筹资部门方可根据出纳部门提供的销毁债券种类、数量,填制“债券销毁清单”一式五联(见附式十八),分别列明未发行债券、已兑付债券、没收未兑债券的面额、张数、金额等,加盖名章和部门公章,出纳部门据以办理债券出库销毁手续。
5.对出库销毁债券,筹资、会计、审计部门的工作小组人员,应在出纳部门的配合下,进行抽查,抽查面一般为30%,如有必要,也可全部核查。对发现的问题,应查清原因,作出处理后,方可运送指定地点销毁。
6.对于总、分行组织发行的债券,由省级分行负责销毁。如果采取省市分行监销方式的,筹资、会计、审计部门必须指派业务熟、责任心强的人员,对地市行拟定的债券销毁方案进行审查,并复查待销毁债券无误后,方可押送指定地点进行销毁。
第八十五条 债券在销毁过程中,要严加防范,工作小组成员(包括上级监销人员)要亲临现场,检验债券销毁质量。审计部门要做好销毁记录。销毁完毕,保卫部门应清理销毁现场,待彻底销毁后方可撤离现场。
第八十六条 销毁工作结束,工作小组要写出书面销毁报告,并由主管行长、审计部门以及省市分行监销负责人在销毁清单上分别签章后,将一联送会计部门登记有关表外科目明细帐,二联出纳部门销记登记簿,三联交筹资部门登记“债券实物库存台帐”,四联连同销毁报告寄上级行
筹资部门备案,五联随同销毁记录、工作报告一并交由筹资部门归档保管。

第十九章 统计报告
第八十七条 各级筹资部门必须按要求设立债券实物库存、债券资金划拨等台帐,并依据规定的债券出库单、入库单、划款特转凭证、销毁清单等凭据详细记载,保证债券发行业务统计报表的数字准确可靠。
第八十八条 各级行筹资部门要按照规定时间,根据有关台帐如实填报债券发行统计报表,其有关数字应与会计、出纳部门核对一致,并于季末写出文字说明。
第八十九条 各种债券发售、兑付工作结束,筹资部门应在一月内向上级行写出专题报告,属于代理地方政府、企业发行的债券,其发行章程、办法要抄报上级行一份备案。年终应写出工作总结。
第九十条 对于在发售、兑付、销毁等整个环节中出现的差错及事故,要随时上报上级行筹资部门。
第九十一条 各经办网点,必须坚持编制“债券发售汇总清单”和“债券兑付汇总清单”报管理行处筹资、会计部门。

第二十章 档案管理
第九十二条 债券发行业务档案管理十分重要,各级行筹资部门以及债券经办网点要确定专人,负责债券发行业务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如人员发生变动,应办理正式移交手续。
第九十三条 债券发行业务档案包括的主要内容有:
1.发行债券的申请报告及人民银行批复文件;
2.代理发行债券协议,担保和评估报告;
3.债券发行章程、办法及有关管理制度、规定;
4.债券发行公告及兑付公告;
5.债券设计印制协议书;
6.债券的票样;
7.债券防伪暗记及辨认说明资料;
8.债券发行计划及调拨通知单;
9.债券销毁工作报告,销毁清单及现场记录;
10.债券实物和发售、兑付资金台帐;
11.债券发行业务统计报表;
12.债券发行专题报告、工作总结;
13.债券发行业务出现差错、事故的书面报告、调查资料、上级行的批复文件及具体处理结果;
14.债券业务专用章印模及启用、作废通知文件;
15.其他有保管价值的资料。
第九十四条 债券发行业务档案,一般以年度为时间界限,于次年初按档案管理的要求,集中进行清理,然后分种类,区别内容,依据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整理、分类、装订、立卷。
第九十五条 债券发行业务档案,应按档案管理有关规定交档案室保管。备份件由筹资部门债券管理人员妥善保管。

第二十一章 附则
第九十六条 本操作规程是建设银行系统组织发行债券业务的具体操作标准和基础制度,各级行处必须严格遵照执行。
第九十七条 本操作规程自1993年6月起施行,凡以前各行制定的有关办法与本规程不一致的,一律以本规程为准。
第九十八条 本操作规程由建设银行总行负责解释。
附式略。



1993年5月6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附英文)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附英文)

1983年9月20日,国务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便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以下简称《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依照《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批准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以下简称合营企业)是中国的法人,受中国法律的管辖和保护。
第三条 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合营企业,应能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允许设立合营企业的主要行业是:
(一)能源开发,建筑材料工业,化学工业,冶金工业;
(二)机械制造工业,仪器仪表工业,海上石油开采设备的制造业;
(三)电子工业,计算机工业,通讯设备的制造业;
(四)轻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医药和医疗器械工业,包装工业;
(五)农业,牧业,养殖业;
(六)旅游和服务业。
第四条 申请设立的合营企业应注重经济效益,符合下列一项或数项要求:
(一)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和科学管理方法,能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节约能源和材料;
(二)有利于企业技术改造,能做到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
(三)能扩大产品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四)能培训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
第五条 申请设立合营企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予批准:
(一)有损中国主权的;
(二)违反中国法律的;
(三)不符合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
(四)造成环境污染的;
(五)签订的协议、合同、章程显属不公平,损害合营一方权益的。
第六条 除另有规定外,中国合营者的政府主管部门就是合营企业的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企业主管部门)。如合营企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国合营者并隶属于不同的部门或地区时,应由有关部门和地区协商确定一个企业主管部门。
企业主管部门对合营企业负指导、帮助和监督的责任。
第七条 在中国法律、法规和合营企业协议、合同、章程规定的范围内,合营企业有权自主地进行经营管理。各有关部门应给予支持和帮助。

第二章 设立与登记
第八条 在中国境内设立合营企业,必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部(以下简称对外经济贸易部)审查批准。批准后,由对外经济贸易部发给批准证书。
凡具备下列条件的,对外经济贸易部得委托有关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国务院有关部、局(以下简称受托机构)审批:
(一)投资总额在国务院规定的金额内,中国合营者的资金来源已落实的;
(二)不需要国家增拨原材料,不影响燃料、动力、交通运输、外贸出口配额等的全国平衡的。
受托机构批准设立合营企业后,应报对外经济贸易部备案,并由对外经济贸易部发给批准证书。
(对外经济贸易部和受托机构,以下统称为审批机构。)
第九条 设立合营企业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由中国合营者向企业主管部门呈报拟与外国合营者设立合营企业的项目建议书和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该建议书与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经企业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转报审批机构批准后,合营各方才能进行以可行性研究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在此基础上商签合营企业协议、合同、
章程。
(二)申请设立合营企业,由中国合营者负责向审批机构报送下列正式文件:
(1)设立合营企业的申请书;
(2)合营各方共同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3)由合营各方授权代表签署的合营企业协议、合同和章程;
(4)由合营各方委派的合营企业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人选名单;
(5)中国合营者的企业主管部门和合营企业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设立该合营企业签署的意见。
上列各项文件必须用中文书写,其中(2)、(3)、(4)项文件可同时用合营各方商定的一种外文书写。两种文字书写的文件具有同等效力。
第十条 审批机构自接到本条例第九条第(二)项规定的全部文件之日起,三个月内决定批准或不批准。审批机构如发现前述文件有不当之处,应要求限期修改,否则不予批准。
第十一条 申请者应在收到批准证书后一个月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凭批准证书向合营企业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以下简称登记管理机构)办理登记手续。合营企业的营业执照签发日期,即为该合营企业的成立日期。
第十二条 外国投资者有意在中国设立合营企业,但无中国方面具体合作对象的,可提出合营项目的初步方案,委托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或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信托投资机构和有关政府部门、民间组织介绍合作对象。
第十三条 本章所述的合营企业协议,是指合营各方对设立合营企业的某些要点和原则达成一致意见而订立的文件。
合营企业合同,是指合营各方为设立合营企业就相互权利、义务关系达成一致意见而订立的文件。
合营企业章程,是按照合营企业合同规定的原则,经合营各方一致同意,规定合营企业的宗旨、组织原则和经营管理方法等事项的文件。
合营企业协议与合营企业合同有抵触时,以合营企业合同为准。
经合营各方同意,也可以不订立合营企业协议而只订立合营企业合同、章程。
第十四条 合营企业合同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合营各方的名称、注册国家、法定地址和法定代表的姓名、职务、国籍;
(二)合营企业名称、法定地址、宗旨、经营范围和规模;
(三)合营企业的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合营各方的出资额、出资比例、出资方式、出资的缴付期限以及出资额欠缴、转让的规定;
(四)合营各方利润分配和亏损分担的比例;
(五)合营企业董事会的组成、董事名额的分配以及总经理、副总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和聘用办法;
(六)采用的主要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及其来源;
(七)原材料购买和产品销售方式,产品在中国境内和境外销售的比例;
(八)外汇资金收支的安排;
(九)财务、会计、审计的处理原则;
(十)有关劳动管理、工资、福利、劳动保险等事项的规定;
(十一)合营企业期限、解散及清算程序;(十二)违反合同的责任;
(十三)解决合营各方之间争议的方式和程序;
(十四)合同文本采用的文字和合同生效的条件。
合营企业合同的附件,与合营企业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第十五条 合营企业合同的订立、效力、解释、执行及其争议的解决,均应适用中国的法律。
第十六条 合营企业章程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合营企业名称及法定地址;
(二)合营企业的宗旨、经营范围和合营期限;
(三)合营各方的名称、注册国家、法定地址、法定代表的姓名、职务、国籍;
(四)合营企业的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合营各方的出资额、出资比例、出资额转让的规定,利润分配和亏损分担的比例;
(五)董事会的组成、职权和议事规则,董事的任期,董事长、副董事长的职责;
(六)管理机构的设置,办事规则,总经理、副总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任免方法;
(七)财务、会计、审计制度的原则;
(八)解散和清算;
(九)章程修改的程序。
第十七条 合营企业协议、合同和章程经审批机构批准后生效,其修改时同。
第十八条 审批机构和登记管理机构对合营企业合同、章程的执行负有监督检查的责任。

第三章 组织形式与注册资本
第十九条 合营企业为有限责任公司。
合营各方对合营企业的责任以各自认缴的出资额为限。
第二十条 合营企业的投资总额(含企业借款),是指按照合营企业合同、章程规定的生产规模需要投入的基本建设资金和生产流动资金的总和。
第二十一条 合营企业的注册资本,是指为设立合营企业在登记管理机构登记的资本总额,应为合营各方认缴的出资额之和。
合营企业的注册资本一般应以人民币表示,也可以用合营各方约定的外币表示。
第二十二条 合营企业在合营期内不得减少其注册资本。
第二十三条 合营一方如向第三者转让其全部或部分出资额,须经合营他方同意,并经审批机构批准。
合营一方转让其全部或部分出资额时,合营他方有优先购买权。
合营一方向第三者转让出资额的条件,不得比向合营他方转让的条件优惠。
违反上述规定的,其转让无效。
第二十四条 合营企业注册资本的增加、转让或以其他方式处置,应由董事会会议通过,并报原审批机构批准,向原登记管理机构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四章 出资方式
第二十五条 合营者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建筑物、厂房、机器设备或其他物料、工业产权、专有技术、场地使用权等作价出资。以建筑物、厂房、机器设备或其他物料、工业产权、专有技术作为出资的,其作价由合营各方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协商确定,或聘请合营各方同意的第三者评定。
第二十六条 外国合营者出资的外币,按缴款当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外汇管理局(以下简称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外汇牌价折算成人民币或套算成约定的外币。
中国合营者出资的人民币现金,如需折合外币,按缴款当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外汇牌价折算。
第二十七条 作为外国合营者出资的机器设备或其他物料,必须符合下列各项条件:
(一)为合营企业生产所必不可少的;
(二)中国不能生产,或虽能生产,但价格过高或在技术性能和供应时间上不能保证需要的;
(三)作价不得高于同类机器设备或其他物料当时国际市场价格。
第二十八条 作为外国合营者出资的工业产权或专有技术,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能生产中国急需的新产品或出口适销产品的;
(二)能显著改进现有产品的性能、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的;
(三)能显著节约原材料、燃料、动力的。
第二十九条 外国合营者以工业产权或专有技术作为出资,应提交该工业产权或专有技术的有关资料,包括专利证书或商标注册证书的复制件、有效状况及其技术特性、实用价值、作价的计算根据、与中国合营者签订的作价协议等有关文件,作为合营合同的附件。
第三十条 外国合营者作为出资的机器设备或其他物料、工业产权或专有技术,应经中国合营者的企业主管部门审查同意,报审批机构批准。
第三十一条 合营各方应按合同规定的期限缴清各自的出资额。逾期未缴或未缴清的,应按合同规定支付迟延利息或赔偿损失。
第三十二条 合营各方缴付出资额后,应由中国注册的会计师验证,出具验资报告后,由合营企业据以发给出资证明书。出资证明书载明下列事项:合营企业名称;合营企业成立的年、月、日;合营者名称(或姓名)及其出资额、出资的年、月、日;发给出资证明书的年、月、日。

第五章 董事会与经营管理机构
第三十三条 董事会是合营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决定合营企业的一切重大问题。
第三十四条 董事会成员不得少于三人。董事名额的分配由合营各方参照出资比例协商确定。
董事由合营各方委派。董事长由中国合营者委派,副董事长由外国合营者委派。
董事的任期为四年,经合营各方继续委派可以连任。
第三十五条 董事会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由董事长负责召集并主持。董事长不能召集时,由董事长委托副董事长或其他董事负责召集并主持董事会会议。经三分之一以上董事提议,可由董事长召开董事会临时会议。
董事会会议应有三分之二以上董事出席方能举行。董事不能出席,可出具委托书委托他人代表其出席和表决。
董事会会议一般应在合营企业法定地址所在地举行。
第三十六条 下列事项由出席董事会会议的董事一致通过方可作出决议:
(一)合营企业章程的修改;
(二)合营企业的中止、解散;
(三)合营企业注册资本的增加、转让;
(四)合营企业与其他经济组织的合并。
其他事项,可以根据合营企业章程载明的议事规则作出决议。
第三十七条 董事长是合营企业的法定代表。董事长不能履行职责时,应授权副董事长或其他董事代表合营企业。
第三十八条 合营企业设经营管理机构,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经营管理机构设总经理一人,副总经理若干人。副总经理协助总经理工作。
第三十九条 总经理执行董事会会议的各项决议,组织领导合营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总经理对外代表合营企业,对内任免下属人员,行使董事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第四十条 总经理、副总经理由合营企业董事会聘请,可以由中国公民担任,也可以由外国公民担任。
经董事会聘请,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可以兼任合营企业的总经理、副总经理或其他高级管理职务。
总经理处理重要问题时,应同副总经理协商。
总经理或副总经理不得兼任其他经济组织的总经理或副总经理,不得参与其他经济组织对本企业的商业竞争。
第四十一条 总经理、副总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有营私舞弊或严重失职行为的,经董事会决议可以随时解聘。
第四十二条 合营企业需要在国外和港澳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含销售机构)时,应报对外经济贸易部批准。

第六章 引进技术
第四十三条 本章所说的引进技术,是指合营企业通过技术转让的方式,从第三者或合营者获得所需要的技术。
第四十四条 合营企业引进的技术应是适用的、先进的,使其产品在国内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或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
第四十五条 在订立技术转让协议时,必须维护合营企业独立进行经营管理的权利,并参照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的规定,要求技术输出方提供有关的资料。
第四十六条 合营企业订立的技术转让协议,应经企业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报审批机构批准。
技术转让协议必须符合以下规定:
(一)技术使用费应公平合理。一般应采取提成方式支付。采取提成方式支付技术使用费时,提成率不得高于国际上通常的水平。提成率应按由该技术所生产产品的净销售额或双方协议的其他合理方式计算。
(二)除双方另有协议外,技术输出方不得限制技术输入方出口其产品的地区、数量和价格。
(三)技术转让协议的期限一般不超过十年。
(四)技术转让协议期满后,技术输入方有权继续使用该项技术。
(五)订立技术转让协议双方,相互交换改进技术的条件应对等。
(六)技术输入方有权按自己认为合适的来源购买需要的机器设备、零部件和原材料。
(七)不得含有为中国的法律、法规所禁止的不合理的限制性条款。

第七章 场地使用权及其费用
第四十七条 合营企业使用场地,必须贯彻执行节约用地的原则。所需场地,应由合营企业向所在地的市(县)级土地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后,通过签订合同取得场地使用权。合同应订明场地面积、地点、用途、合同期限、场地使用权的费用(以下简称场地使用费)、双方
的权利与义务、违反合同的罚则等。
第四十八条 合营企业所需场地的使用权,如已为中国合营者拥有,则中国合营者可将其作为对合营企业的出资,其作价金额应与取得同类场地使用权所应缴纳的使用费相同。
第四十九条 场地使用费标准应根据该场地的用途、地理环境条件、征地拆迁安置费用和合营企业对基础设施的要求等因素,由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并向对外经济贸易部和国家土地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十条 从事农业、畜牧业的合营企业,经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同意,可按合营企业营业收入的百分比向所在地的土地主管部门缴纳场地使用费。
在经济不发达地区从事开发性的项目,场地使用费经所在地人民政府同意,可以给予特别优惠。
第五十一条 场地使用费在开始用地的五年内不调整。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供需情况的变化和地理环境条件的变化需要调整时,调整的间隔期应不少于三年。
场地使用费作为中国合营者投资的,在该合同期限内不得调整。
第五十二条 合营企业按本条例第四十七条取得的场地使用权,其场地使用费应按合同规定的用地时间从开始时起按年缴纳,第一日历年用地时间超过半年的按半年计算;不足半年的免缴。在合同期内,场地使用费如有调整,应自调整的年度起按新的费用标准缴纳。
第五十三条 合营企业对于准予使用的场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其使用权不得转让。

第八章 计划、购买与销售
第五十四条 合营企业的基本建设计划(包括施工力量、各种建筑材料、水、电、气等),应根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并纳入企业主管部门的基本建设计划,企业主管部门应优先予以安排和保证实施。
第五十五条 合营企业的基本建设资金,由合营企业的开户 银行统一管理。
第五十六条 合营企业按照合营合同规定的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所制订的生产经营计划,由董事会批准执行,报企业主管部门备案。
企业主管部门和各级计划管理部门,不对合营企业下达指令性生产经营计划。
第五十七条 合营企业所需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燃料、配套件、运输工具和办公用品等(以下简称物资),有权自行决定在中国购买或向国外购买,但在同等条件下,应尽先在中国购买。
第五十八条 合营企业在中国购买的物资,其供应渠道如下:
(一)属于计划分配的物资,纳入企业主管部门供应计划,由物资、商业部门或生产企业按合同保证供应;
(二)属于物资、商业部门经营的物资,向有关的物资经营单位购买;
(三)属于市场自由流通的物资,向生产企业或其经销、代销机构购买;
(四)属于外贸公司经营的出口物资,向有关的外贸公司购买。
第五十九条 合营企业需要在中国购置的办公、生活用品,按需要量购买,不受限制。
第六十条 中国政府鼓励合营企业向国际市场销售其产品。
第六十一条 合营企业生产的产品,属于中国急需的或中国需要进口的,可以在中国国内市场销售为主。
第六十二条 合营企业有权自行出口其产品,也可以委托外国合营者的销售机构或中国的外贸公司代销或经销。
第六十三条 合营企业在合营合同规定的经营范围内,进口本企业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零配件、原材料、燃料,凡属国家规定需要领取进口许可证的,每年编制一次计划,每半年申领一次。外国合营者作为出资的机器设备或其他物料,可凭审批机构的批准文件直接办理进口许可证进口。超出合营合同规定范围进口的物资,凡国家规定需要领取进口许可证的,应另行申领。
合营企业生产的产品,可自主经营出口,凡属国家规定需要领取出口许可证的,合营企业按本企业的年度出口计划,每半年申领一次。
第六十四条 合营企业在中国销售产品,按下列办法办理:
(一)属于计划分配的物资,通过企业主管部门列入物资管理部门的分配计划,按计划销售给指定的用户。
(二)属于物资、商业部门经营的物资,由物资、商业部门向合营企业订购。
(三)上述两类物资的计划收购外的部分,以及不属于上述两类的物资,合营企业有权自行销售或委托有关单位代销。
(四)合营企业出口的产品,如属中国的外贸公司所要进口的物资,合营企业可向中国的外贸公司销售,收取外汇。
第六十五条 合营企业在国内购买物资和所需服务,其价格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用于直接生产出口产品的金、银、铂、石油、煤炭、木材六种原料,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或外贸部门提供的国际市场价格计价,以外币或人民币支付。
(二)购买中国的外贸公司经营的出口商品或进口商品,由供需双方参照国际市场价格协商定价,以外币支付。
(三)购买用于生产在中国国内销售产品所需的燃料用煤、车辆用油和除本条(一)、(二)项所列外的其他物资的价格,以及为合营企业提供水、电、气、热、货物运输、劳务、工程设计、咨询服务、广告等收取的费用,应与国营企业同等待遇,以人民币支付。
第六十六条 合营企业在中国国内销售的产品,除经物价管理部门批准可以参照国际市场价格定价的以外,应执行国家规定价格,实行按质论价,收取人民币。合营企业制订的产品销售价格,应报企业主管部门和物价管理部门备案。
合营企业的出口产品价格,由合营企业自行制定,报企业主管部门和物价管理部门备案。
第六十七条 合营企业与中国其他经济组织之间的经济往来,按照有关的法律规定和双方订立的合同承担经济责任,解决合同争议。
第六十八条 合营企业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填报生产、供应、销售的统计表,报企业主管部门、统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备案。

第九章 税 务
第六十九条 合营企业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的规定,缴纳各种税款。
第七十条 合营企业的职工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第七十一条 合营企业进口下列物资免征关税和工商统一税:
(一)按照合同规定作为外国合营者出资的机器设备、零部件和其他物料(其他物料系指合营企业建厂(场)以及安装、加固机器所需材料,下同);
(二)合营企业以投资总额内的资金进口的机器设备、零部件和其他物料;
(三)经审批机构批准,合营企业以增加资本所进口的国内不能保证生产供应的机器设备、零部件和其他物料;
(四)合营企业为生产出口产品,从国外进口的原材料、辅料、元器件、零部件和包装物料。
上述免税进口物资,经批准在中国国内转卖或转用于在中国国内销售的产品,应照章纳税或补税。
第七十二条 合营企业生产的出口产品,除国家限制出口的以外,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批准,可免征工商统一税。
合营企业生产的内销产品,在开办初期纳税有困难的,可以申请在一定期限内减征或免征工商统一税。

第十章 外汇管理
第七十三条 合营企业的一切外汇事宜,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暂行条例》和有关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
第七十四条 合营企业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给的营业执照,在中国银行或指定的其他银行开立外币存款帐户和人民币存款帐户,由开户银行监督收付。
合营企业的一切外汇收入,都必须存入其开户银行的外汇存款帐户;一切外汇支出,从其外汇存款帐户中支付。存款利率按中国银行公布的利率执行。
第七十五条 合营企业的外汇收支一般应保持平衡。根据批准的合营企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同,产品以内销为主而外汇不能平衡的,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国务院主管部门在留成外汇中调剂解决,不能解决的,由对外经济贸易部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审批后纳入计划解决。
第七十六条 合营企业在国外或港澳地区的银行开立外汇存款帐户,应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或其分局批准,并向国家外汇管理局或其分局报告收付情况和提供银行对帐单。
第七十七条 合营企业在国外或港澳地区设立的分支机构,凡当地有中国银行的,应在中国银行开立帐户。其年度资产负债表和年度利润表,应通过合营企业报送国家外汇管理局或其分局。
第七十八条 合营企业根据经营业务的需要,可以按《中国银行办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贷款暂行办法》向中国银行申请外汇贷款和人民币贷款。对合营企业的贷款利率按中国银行公布的利率执行。合营企业也可以从国外或港澳地区的银行借入外汇资金,但必须向国家外汇管理局或其分局备案。
第七十九条 合营企业的外籍职工和港澳职工的工资和其他正当收益,依法纳税后,减去在中国境内使用的花费,其剩余部分可以向中国银行申请全部汇出。

第十一章 财务与会计
第八十条 合营企业的财务与会计制度,应根据中国有关法律和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结合合营企业的情况加以制定,并报当地财政部门、税务机关备案。
第八十一条 合营企业设总会计师,协助总经理负责主持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必要时,可设副总会计师。
第八十二条 合营企业设审计师(小的企业可不设),负责审查、稽核合营企业的财务收支和会计帐目,向董事会、总经理提出报告。
第八十三条 合营企业会计年度采用日历年制,自公历每年一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为一个会计年度。
第八十四条 合营企业会计采用国际通用的权责发生制和借贷记帐法记帐。一切自制凭证、帐簿、报表必须用中文书写,也可以同时用合营各方商定的一种外文书写。
第八十五条 合营企业原则上采用人民币为记帐本位币,经合营各方商定,也可以采用某一种外国货币为本位币。
第八十六条 合营企业的帐目,除按记帐本位币记录外,对于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款项以及债权债务、收益和费用等,如与记帐本位币不一致时,还应按实际收付的货币记帐。
以外国货币记帐的合营企业,除编制外币的会计报表外,还应另编折合为人民币的会计报表。
因汇率的差异而发生的汇兑损益,应以实现数为准,作为本年损益列帐。记帐汇率变动,有关外币各帐户的帐面余额,均不作调整。
第八十七条 合营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缴纳所得税后的利润分配原则如下:
(一)提取储备基金、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企业发展基金,提取比例由董事会确定。(二)储备基金除用于垫补合营企业亏损外,经审批机构批准也可以用于本企业增加资本,扩大生产。
(三)按本条(一)项规定提取三项基金后的可分配利润,如董事会确定分配,应按照合营各方出资比例进行分配。
第八十八条 以前年度的亏损未弥补前不得分配利润。以前年度未分配的利润,可并入本年度利润分配。
第八十九条 合营企业应向合营各方、当地税务机关、企业主管部门和同级财政部门报送季度和年度会计报表。
年度会计报表应抄报原审批机构。
第九十条 合营企业的下列文件、证件、报表,应经中国注册的会计师验证和出具证明,方为有效:
(一)合营各方的出资证明书(以物料、场地使用权、工业产权、专有技术作为出资的,应包括合营各方签字同意的财产估价清单及其协议文件);
(二)合营企业的年度会计报表;
(三)合营企业清算的会计报表。

第十二章 职 工
第九十一条 合营企业职工的招收、招聘、辞退、辞职、工资、福利、劳动保险、劳动保护、劳动纪律等事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劳动管理规定》办理。
第九十二条 合营企业应加强对职工的业务、技术培训,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使他们在生产、管理技能方面能够适应现代化企业的要求。
第九十三条 合营企业的工资、奖励制度必须符合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
第九十四条 正副总经理、正副总工程师、正副总会计师、审计师等高级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由董事会决定。

第十三章 工 会
第九十五条 合营企业职工有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以下简称《中国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的规定,建立基层工会组织,开展工会活动。
第九十六条 合营企业工会是职工利益的代表,有权代表职工同合营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并监督合同的执行。
第九十七条 合营企业工会的基本任务是:依法维护职工的民主权利和物质利益;协助合营企业安排和合理使用福利、奖励基金;组织职工学习政治、业务、科学、技术和业务知识,开展文艺、体育活动;教育职工遵守劳动纪律,努力完成企业的各项经济任务。
第九十八条 合营企业董事会会议讨论合营企业的发展规划、生产经营活动等重大事项时,工会的代表有权列席会议,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
在董事会会议研究决定有关职工奖惩、工资制度、生活福利、劳动保护和保险等问题时,工会的代表有权列席会议,董事会应听取工会的意见,取得工会的合作。
第九十九条 合营企业应积极支持本企业工会的工作。合营企业应按照《中国工会法》的规定为工会组织提供必要的房屋和设备,用于办公、会议、举办职工集体福利、文化、体育事业。合营企业每月按企业职工实际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拨交工会经费,由本企业工会按照中华全国总工
会制定的有关工会经费管理办法使用。

第十四章 期限、解散与清算
第一百条 合营企业的合营期限,根据不同行业和项目的具体情况,由合营各方协商决定。一般项目的合营期限原则上为十年至三十年。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资金利润率低的项目,合营期限也可以在三十年以上。
第一百零一条 合营企业的合营期限,由合营各方在合营企业协议、合同、章程中作出规定。合营期限从合营企业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算。
合营各方如同意延长合营期限,应在合营期满前六个月,向审批机构报送由合营各方授权代表签署的延长合营期限的申请书。审批机构应在接到申请书之日起一个月内予以批复。
合营企业经批准延长合营期限后,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一百零二条 合营企业在下列情况下解散:
(一)合营期限届满;
(二)企业发生严重亏损,无力继续经营;
(三)合营一方不履行合营企业协议、合同、章程规定的义务,致使企业无法继续经营;
(四)因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遭受严重损失,无法继续经营;
(五)合营企业未达到其经营目的,同时又无发展前途;
(六)合营企业合同、章程所规定的其他解散原因已经出现。
本条(二)、(三)、(四)、(五)、(六)项情况发生,应由董事会提出解散申请书,报审批机构批准。
在本条(三)项情况下,不履行合营企业协议、合同、章程规定的义务一方,应对合营企业由此造成的损失负赔偿责任。
第一百零三条 合营企业宣告解散时,董事会应提出清算的程序、原则和清算委员会人选,报企业主管部门审核并监督清算。
第一百零四条 清算委员会的成员一般应在合营企业的董事中选任。董事不能担任或不适合担任清算委员会成员时,合营企业可聘请在中国注册的会计师、律师担任。审批机构认为必要时,可以派人进行监督。
清算费用和清算委员会成员的酬劳应从合营企业现存财产中优先支付。
第一百零五条 清算委员会的任务是对合营企业的财产、债权、债务进行全面清查,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目录,提出财产作价和计算依据,制定清算方案,提请董事会会议通过后执行。
清算期间,清算委员会代表该合营企业起诉和应诉。
第一百零六条 合营企业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合营企业清偿债务后的剩余财产按照合营各方的出资比例进行分配,但合营企业协议、合同、章程另有规定的除外。
合营企业解散时,其资产净额或剩余财产超过注册资本的增值部分视同利润,应依法缴纳所得税。外国合营者分得的资产净额或剩余财产超过其出资额的部分,在汇往国外时,应依法缴纳所得税。
第一百零七条 合营企业的清算工作结束后,由清算委员会提出清算结束报告,提请董事会会议通过后,报告原审批机构,并向原登记管理机构办理注销登记手续,缴销营业执照。
第一百零八条 合营企业解散后,各项帐册及文件应由原中国合营者保存。

第十五章 争议的解决
第一百零九条 合营各方如在解释或履行合营企业协议、合同、章程时发生争议,应尽量通过友好协商或调解解决。如经过协商或调解无效,则提请仲裁或司法解决。
第一百一十条 合营各方根据有关仲裁的书面协议,提请仲裁。可以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对外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按该会的仲裁程序规则进行。如当事各方同意,也可以在被诉一方所在国或第三国的仲裁机构仲裁,按该机构的仲裁程序规则进行。
第一百一十一条 如合营各方之间没有仲裁的书面协议,发生争议的任何一方都可以依法向中国人民法院起诉。
第一百一十二条 在解决争议期间,除争议事项外,合营各方应继续履行合营企业协议、合同、章程所规定的其他各项条款。

第十六章 附 则
第一百一十三条 合营企业的外籍职工和港澳职工(包括其家属),需要经常入、出中国国境的,中国主管签证机关可简化手续,予以方便。
第一百一十四条 合营企业的中国职工,因工作需要出国考察、洽谈业务、学习或接受培训,由企业主管部门负责申请并办理出国手续。
第一百一十五条 合营企业的外籍职工和港澳职工,可带进必需的交通工具和办公用品,按规定缴纳关税和工商统一税。
第一百一十六条 在经济特区设立的合营企业,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国务院通过的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一百一十七条 本条例的解释权授予对外经济贸易部。
第一百一十八条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REGULAT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W OF THE PEOPLE'SREPUBLIC OF CHINA ON CHINESE-FOREIGN EQUITY JOINT VENTURES

Important Notice: (注意事项)
英文本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法制局编译, 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法规汇编》(1991年7月版).
当发生歧意时, 应以法律法规颁布单位发布的中文原文为准.
This English document is coming from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1991.7)
which is compiled by the Brueau of Legislative Affairs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is published by the China
Legal System Publishing House.
In case of discrepancy, the original version in Chinese shall prevail.

Whole Document (法规全文)
REGULAT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CHINESE-FOREIGN EQUITY JOINT VENTURES
(Promulgated by the State Council on September 20, 1983)

Chapter I General Provisions
Article 1
These Regulations are formulated with a view to facilitating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Chinese-
Foreign Equity Joint Venture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Law on
Chinese-Foreign Equity Joint Ventures).
Article 2
Chinese-foreign equity joint venture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joint
ventures) established within China's territor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on Chinese-foreign Equity Joint Ventures are legal persons in China and
are subject to the jurisdiction of Chinese laws and enjoy protection
thereof.
Article 3
Joint ventures established within China's territory shall be abl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the raising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evels for the benefit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Joint
ventures permitted to be established are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industries:
(1) energy development, the building material, chemical and metallurgical
industries;
(2) machine manufacturing, instrument and meter industries and offshore
oil exploit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3) electronics and computer industries, and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4) light, textile, foodstuffs, medicine, medical apparatus and packaging
industries;
(5) agriculture, animal husbandry and aquiculture;
(6) tourism and service trades.
Article 4
Joint ventures to be applied for their establishment shall lay stress on
economic results and shall comply with one or several of the following
requirements:
(1) they shall adopt advanced technical equipment and scientific
managerial methods which help increase the variety,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raise the output of products and save energy and materials;
(2) they shall prove to be conducive to technical renovation of
enterprises and be able to bring about quicker returns and bigger profits
with less investment;
(3) they shall help expand exports and thereby increase foreign currency
receipts;
(4) they shall help train technical and managerial personnel.
Article 5
Application for establishing joint ventures shall not be approved if they
involve any of the following circumstances:
(1) detriment to China's sovereignty;
(2) violation of Chinese Law;
(3) nonconformity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4)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5) obvious inequity in the agreements, contracts and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signed, impairing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one of the
parties.
Article 6
Unless otherwise stipulated, the government department in charge of the
Chinese joint venturer in a joint venture shall be the department in
charge of the joint ventur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department in
charge). If a joint venture has two or more Chinese joint venturers which
are under different departments or from different regions, the departments
and regions concerned shall, through consultation, designate a department
in charge.
Departments in charge are responsible for providing guidance and
assistance and exercising supervision over the joint ventures.
Article 7
A joint venture has the right to independently conduct business operations
and management within the scope as prescribed by Chinese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by the agreement, contract and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of
the joint venture. The departments concerned shall provide support and
assistance.

Chapter II Establishment and Registration
Article 8
The establishment of a joint venture in China is subject to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by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and Trad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MOFERT).
Upon approval, an Approval Certificate shall be issued by the MOFERT.
The MOFERT may entrust the people's governments in the related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r relevant ministries or bureaus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entrusted office) with the power to
examine and approve the establishment of joint ventures that comply with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1) the total amount of investment is within the limit set by the State
Council and the source of capital of the Chinese venturers has been
ascertained;
(2) no additional allocation of raw materials by the State is required and
the national balance as to fuel, power transportation and foreign trade
export quotas is not affected. The entrusted office, after approv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 joint venture, shall report the same to the MOFERT for
the record. An Approval Certificate shall be issued by the MOFERT.
(The MOFERT and the entrusted office will hereinafter be generally
referred to as the examining and approving authorities.)
Article 9
The following procedures shall be followed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joint
venture:
(1) it is the Chinese joint venturer in a joint venture that shall submit
to its department in charge a project proposal and a preliminary
feasibility study report of the joint venture to be established with
foreign joint venturer. The proposal and the preliminary feasibility study
report, upon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by the department in charge, shall
be submitted to the examining and approving authorities for final
approval. The parties to the venture shall then conduct work centering
around the feasibility study, and then proceed on this basis, to negotiate
and sign joint venture agreement, contract and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2) when applying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joint venture, the Chinese
joint venturer is responsible for the submission of the following
documents to the examining and approving authorities:
(a) a written applic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joint venture;
(b) the feasibility study report jointly prepared by the parties to the
venture; (c) joint venture agreement, contract and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signed by representatives authorized by the parties to the venture;
(d) list of candidates for chairman and vice-chairman of board of
directors and directors nominated by the parties to the venture;
(e) written opinions concern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aid venture of
the department in charge and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the province,
autonomous region or municipality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where the joint venture is located. The aforesaid documents shall be
written in Chinese. Documents (b), (c) and (d) may be written
simultaneously in a foreign language agreed upon by the parties to the
joint venture. Both versions are equally authentic.
Article 10
Upon receipt of the documents stipulated in Article 9 (2), the examining
and approving authorities shall, within 3 months, decide whether to
approve or disapprove them. Should anything inappropriate be found in any
of the aforementioned documents, the examining and approving authorities
shall demand an amendment within a limited time. Otherwise, no approval
shall be granted.
Article 11
The applicant shall, within one month as of the receipt of the Approval
Certificate, register with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for industry and
commerce of the province, autonomous region or municipality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e Measure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of Chinese-Foreign Equity Joint Venture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registration administration office). The date of the
issuance of its business licence is the date of the formal establishment
of the joint venture.
Article 12
Any foreign investor who intends to establish a joint venture in China but
is unable to find a specific co-operator in China may submit a preliminary
plan for the joint venture project and entrust the China International
Trust and Investment Corporation (CITIC) or a trust and investment
corporation of a trust and investment corporation of a province,
autonomous region or municipality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r a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 or a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to
recommend Chinese co-operators.
Article 13
The "joint venture agreement" mentioned in this Chapter refers to the
document agreed upon by the parties to the joint venture on some major
points and principles govern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joint venture.
"Joint venture contract" refers to the document agreed upon and concluded
by the parties to the joint venture on their mutua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refers to the document agreed upon by the
parties to the joint venture specifying the purpose, organizational
principles and method of management of the joint venture in compli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the joint venture contract. Where the joint venture
agreement comes into conflict with the contract, the latter shall prevail.
The parties to the joint venture may agree to sign the contract and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only, without signing an agreement.
Article 14
A joint venture contract shall include the following main items:
(1) the names, the countries of registration, the legal addresses of
parties to the joint venture, and the names, positions and nationalities
of the legal representatives thereof;
(2) name of the joint venture, its legal address, purpose and the scope
and scale of business;
(3) total amount of investment and registered capital of the joint
venture, amount, proportion and forms of investment to be contributed by
each party to the joint venture, the time limit for contributing
investment, stipulations concerning incomplete contributions, and
assignments of investments;
(4) the proportion of profit to be shared and losses to be borne by each
party;
(5) the composition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 of directors, and the responsibilities, powers and means of
employment of the general manager, deputy general manager and high-ranking
managerial personnel;
(6) the main production equipment and technology to be adopted and their
source of supply;
(7) the ways and means of purchasing raw materials and selling finished
products, and the ratio of products sold within Chinese territory to those
sold abroad;
(8) arrangements for receipts and expenditures in foreign currency;
(9) principles governing the handling of finance,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10) stipulations concerning labour management, wages, welfare, and labour
insurance;
(11) the duration of the joint venture, its dissolution and the procedures
for liquidation;
(12) the liabilities for breach of contract;
(13) ways and procedures for settling disputes between the parties to the
joint venture;
(14) the language(s) used for the contract and the conditions for putting
the contract into force.

不分页显示   总共3页  1 [2] [3]

  下一页

莱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莱芜市人民政府行政问责办法(试行)》的通知

山东省莱芜市人民政府


莱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莱芜市人民政府行政问责办法(试行)》的通知
莱政发〔2007〕29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高新区管委会,市直各企事业单位:

《莱芜市人民政府行政问责办法(试行)》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莱芜市人民政府
二○○七年五月八日

莱芜市人民政府行政问责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推进工作责任制落实,提高行政效能,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创优发展环境,促进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高效服务,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莱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行政问责,是指政府对部门或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过错行为进行责任追究的活动。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政府各部门单位、垂直部门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及受行政机关依法委托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前款所称工作人员,包括在编人员和聘用人员。

第四条 行政问责应当与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任用、考核工作相结合。
第五条 行政问责应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究、过错与责任相适应、问责与整改相结合、教育与惩戒相结合的原则。  
第六条 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不遵守行政管理制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实施问责: 
(一)贯彻落实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政府的决定、命令不力的;
(二)无正当理由未能按期完成政府部署的工作任务影响政府工作整体推进的; 
(三)不认真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对下级报告、请示事项不签署具体意见,对内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放任不管,对工作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不制止、不查处的; 
(四)不履行岗位职责,无正当理由未按规定时限完成工作任务的; 
 (五)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或者遇有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疫情、重大安全事故及其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不及时向上级报告、请示或者防范、救援、救治不力的;
(六)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或者对外发布有关情况,弄虚作假、隐瞒真相的;
  (七)对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监督检查中指出的问题和错误不及时解决和纠正,或者对人民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有关方面反映强烈并经认真查实的问题有条件处理而不及时处理的;
  (八)对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裁判和上级部门单位作出的复议决定,以及监察机关、审计机关、政府法制机构等行政监督部门依法所作出的决定拒不执行的; 
  (九)对转办的投诉件以及群众反映的属职责范围内的行政效能问题不认真调查,故意拖延、隐瞒、不处理、不整改、不按规定追究责任人的责任或在处理中隐瞒真相、弄虚作假的;
  (十)对于重大、复杂的事项不按规定程序决策的;
(十一)不按规定的程序、条件和原则录用工作人员或晋升工作人员职务的; 
(十二)对于涉及其他机关或者部门职权的事项,不与有关机关、部门协商,或者协商未取得一致意见,未报经上级裁决,超越法定权限擅作决定的; 
  (十三)按规定应当移送有关机关、部门处理的事项,不移送或不及时移送有关机关、部门处理的;
  (十四)对于不属本单位职权范围或不宜由本单位办理的事项,不告知当事人办理途径或不转送相关部门的;
  (十五)对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违法行为不制止、不查处的; 
  (十六)干事创业精神不强、不思进取、工作平庸造成不良影响,未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整改的; 
  (十七)对职责范围内的办理事项敷衍塞责、推诿扯皮、工作效率低下、工作作风粗暴、服务态度生硬,群众反映强烈的;
(十八)滥用职权,干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进行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 
  (十九)截留、滞留、挤占或挪用财政专项资金和政府代管资金,或者不按规定使用财政资金、国有资产的;
  (二十)违反依法决策、科学决策的要求,引发群体性事件或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的;
  (二十一)违反规定制定和发布规范性文件的;
  (二十二)未遵守保密工作制度,泄露国家秘密及行政管理相对人的个人隐私或商业秘密的; 
  (二十三)违反规定使用公章或者管理公章不善,造成不良后果的;
  (二十四)不遵守工作制度和纪律,不服从单位管理或不接受正常的岗位调整、工作安排的;
  (二十五)其他违反行政管理规定,贻误行政管理工作的行为。
第七条 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许可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实施问责: 
(一)无合法依据实施行政许可或不按照规定方式实施行政许可的; 
(二)违反规定擅自增加、取消、停止实施行政许可项目或擅自增加许可程序的;
(三)违法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许可的;
(四)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申请应予受理而不予受理的;
(五)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准予行政许可或者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
(六)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不予行政许可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 
(七)作出行政许可的决定且应当颁发行政许可证件而不向申请人颁发合法、有效行政许可证件的; 
(八)已受理申请材料,又要求申请人重复提供申请材料的;

(九)在办理投资事项的过程中接受当事人宴请、礼品、礼金或接受特定服务的; 
(十)违法违纪收取抵押金、保证金或进行有偿咨询的;
(十一)不予受理、不予批准的行政许可等申请,不书面说明理由的; 
(十二)首次承办发现申请材料不全、不符合法定形式,不一次性告知申请人应当补正的全部内容的; 
(十三)其他违反行政许可的行为。
第八条 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征收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实施问责: 
(一)无法定依据擅自设立行政征收项目的;
(二)不按规定范围、时限和标准实施行政征收的;
(三)不出示征收资格证件实施行政征收或拒绝告知管理相对人征收依据的; 
(四)不按规定开具征收专用票据的;
(五)违反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截留、私分、挪用征收款的;

(六)在实施行政征收过程中,违反规定向企业、个体工商户、村(居)组织摊派钱物或索要赞助的;
  (七)将无偿服务变有偿服务、有偿服务只收费不服务或只提 供部分服务,将自愿性交费变强制性收费以及搭车收费的;
  (八)借行政征收之机强买强卖、强拉广告收费的;
(九)其他违反行政征收工作的行为。
第九条 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监督检查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实施问责: 
(一)无法定依据实施行政检查的;
(二)不出示有效资格证件实施行政检查的;
(三)不按规定权限、程序和时限实施行政检查的;
(四)放弃、推诿、拖延、拒绝履行行政检查职责的;
(五)涉企检查没有履行备案等手续的;
(六)不按规定将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及时记录、归档的; 
  (七)违反规定强制或变相强制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订购书报刊物、音像制品、参加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参加培训、学术研讨、技术考核、评优评先、达标升级的;
  (八)对行政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隐瞒、包庇、袒护、纵容,不予制止或纠正的;
(九)违反规定损害被检查对象合法权益以及“吃、拿、卡、要、报”的;
(十)其他违反行政监督检查的行为。
第十条 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实施行政处罚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实施问责: 
(一)不具备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实施行政处罚的;
(二)无法律依据或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三)违反规定擅自设立行政处罚种类或者改变行政处罚幅度的; 
(四)违反法定权限、程序实施行政处罚或实施的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
(五)不使用规定的罚款、没收财物单据的;
(六)应当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而不移交的;
(七)不按规定实行罚缴分离制度的;
(八)应当予以制止或处罚的违法行为不制止或不处罚的; 
(九)占用、丢失或损毁没收的财物的;
(十)符合听证条件、行政管理相对人要求听证,应予组织听证而不组织听证的; 
(十一)其他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行为。
第十一条 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执法过程中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实施问责: 
(一)无合法依据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
(二)违反法定权限、程序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
(三)违法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
(四)违法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滞留等强制措施的; 
(五)其他违反规定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行为。
第十二条 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行政复议职责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实施问责: 
(一)对符合《行政复议法》规定的行政复议申请,无正当理由不予受理的; 
(二)对不符合条件的行政复议申请决定不予受理但未按法定期限书面告知申请人的; 
(三)在法定期限内不作出复议决定的;
(四)在行政复议活动中徇私舞弊枉法决定的;
(五)其他违法实施行政复议的行为。
第十三条 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行政赔偿职责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实施问责: 
(一)对符合规定的行政赔偿申请,应予受理而不予受理的;

(二)应予赔偿,逾期不予赔偿的;
(三)不按规定核定赔偿标准的;
(四)作出赔偿决定后,未依法责令应当承担责任的组织或者个人承担赔偿费用的;
(五)依法不应赔偿而给予赔偿的;
(六)其他违反行政赔偿的行为。
第十四条 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征地拆迁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实施问责: 
(一)对符合规定的补偿申请,应予受理而不予受理的;
(二)虚报或虚核土地面积、地面附着物面积和青苗数量及规格的; 
(三)不按规定核定补偿标准的;
(四)应予补偿,逾期不予补偿的;
(五)不按协议要求支付补偿款的;
(六)在征地拆迁、安置等工作中,未按规定履行公告义务的;

(七)其他违反征地、拆迁工作的行为。

第十五条 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履行公开与告知义务不力,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实施问责: 
(一)不认真履行主动公开义务,应当政务公开的信息不公开的; 
  (二)不按照规定的公开形式、期限实施公开的;
(三)公开的内容不全面、不准确、不真实或者对行政管理相对人隐瞒应当提供的政务信息的; 
(四)对公开、公告、公示的内容应予说明解释而未作说明解释的; 
(五)将禁止公开的信息擅自公开的;
(六)执行公务未按规定出示有关证件、不主动表明主体资格身份的; 
  (七)不予受理、不予批准当事人提出的信访投诉、申请,不书面说明理由的;
  (八)不按规定告知行政管理相对人权利和义务,致使行政管理相对人权益受到损害的;
  (九)其他违反政务公开或行政告知有关规定的行为。

第二章 问责机构

第十六条 行政问责工作,实行政府统一领导,监察机关牵头组织实施、部门单位各负其责的原则。
第十七条 政府主要履行下列职责:
  (一)全面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问责工作;
  (二)决定是否启动对所属部门单位、垂直部门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行政问责程序;
  (三)审议对所属部门单位、垂直部门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的调查报告;
  (四)作出对所属部门单位、垂直部门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行政问责的处理决定;
  (五)决定是否受理所属部门单位、垂直部门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行政问责的复核申请。
第十八条 监察机关主要履行下列职责:
  (一)指导、监督部门单位的行政问责工作;
  (二)调查、处理本机关受理的行政过错投诉;
  (三)统计分析本行政区域行政问责情况;
  (四)研究政府管理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向政府提出改进建议;
  (五)负责本行政区域行政问责的申诉复核工作。
第十九条 各有关部门单位应当设立行政问责机构和办事机构。行政问责机构负责本部门行政问责的实施工作,行政问责的具体工作由办事机构负责。
  (一)行政问责机构应当由领导成员和专门负责纪检、监察、法制、人事工作的人员组成。没有纪检、监察、法制、人事专职人员的,由各部门视本部门实际情况确定组成人员。
  (二)行政问责机构主要履行下列职责:
  1.决定是否启动行政问责程序;
  2.审议调查报告;
  3.作出处理决定;
  4.做好监察机关交办的行政问责事项,接受监察机关行政问责工作的检查和督导。
  (三)行政问责的办事机构应当设在本部门单位的纪检、监察或者法制工作机构。没有纪检、监察或者法制工作机构的,可设在本部门单位办公室。
(四)办事机构主要履行下列职责:
  1.受理检举、控告和投诉;
  2.调查行政过错行为;
  3.草拟调查报告、提出处理意见。
第二十条 各级监察机关应当定期向同级政府和上级监察机关报告行政问责的实施情况。部门单位应当定期向同级监察机关报告行政问责的实施情况。

第三章 程序

第二十一条 情形可以作为行政问责的信息来源:
  (一)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出的附有相关证据材料的举报、控告、申诉;
  (二)领导和上级机关的指示、批示;
  (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问责建议;
  (四)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组成人员提出的问责建议;
  (五)政府法制、政务督查、行政监察、审计、安全生产、信访、效能建设等部门单位在履行工作职责中提出的问责建议;
  (六)司法机关或仲裁机构提出的问责建议;
  (七)新闻媒体和舆论监督的事实与建议;
  (八)其他领导提出的问责建议;
  (九)其他有关问责的信息来源。
第二十二条 级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的行政问责,由市监察机关提出问责建议,报市政府决定;科级以下(含科级)工作人员的行政问责,市监察机关可以自行组织实施,也可以责成其所在部门单位组织实施。对责成所在部门单位组织实施的,其所在部门单位应在60个工作日内向市监察机关书面报告问责结果。
第二十三条 有信息来源,行政问责机构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审查是否有事实依据并决定是否启动行政问责程序。经审查有事实依据的,应当启动;没有事实依据的,不予启动,有明确投诉人、检举人、控告人的,应当告知不启动理由。
第二十四条 启动行政问责的,行政问责机构的办事机构应当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工作,并向行政问责机构提交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应当包括过错行为的具体事实、基本结论和行政处理的具体建议。情况复杂的,经领导人员批准,可以延长30个工作日。
第二十五条 问责机构在接到调查报告后,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做出处理决定,按干部管理权限报批。
第二十六条 问责机构根据调查报告决定不予追究责任的,应将决定书面告知被调查的问责对象,并书面告知提出问责批示或建议的有关机关或者个人。
第二十七条 处理决定为书面形式,在作出处理决定后5个工作日内,由问责机构向被问责人及相关部门单位送达处理决定书。处理决定书应当列明错误事实、处理理由和依据,并告知被问责人有申请复核调查权利。
第二十八条 被问责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自收到处理决定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申请复核。
  对县级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的复核申请,由市政府决定是否受理;科级以下(含科级)工作人员的复核申请,由同级监察机关决定是否受理。具体申诉复核工作由监察机关组织实施。
  在作出受理复核申请决定后,监察机关可根据复核申请的内容指定或派出调查组进行复核调查。复核调查组应在作出复核调查决定后20个工作日内完成复核调查并写成复核调查报告。在复核调查期间,处理决定不停止执行。
  在复核调查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复核调查组应把复核调查报告及拟处理意见报监察机关。监察机关在征询作出处理决定的行政问责机构意见后,作出最终决定。对原问责调查报告反映的情况事实清楚、处理意见恰当的,继续执行处理决定;对原问责调查报告反映的情况失实或处理意见不恰当的,决定终止或变更处理决定。并在5个工作日内,把复核调查处理意见书面送达被问责人。
复核决定为最终决定。  
第二十九条 行政问责机构作出的处理决定,依照人事管理权限,应当报送同级监察机关、组织和人事部门备案。

第四章 责任划分 

第三十条 行政问责实行行政过错责任原则。行政过错责任分
为直接责任、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
(一)承办人未经审核人、批准人批准,直接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负直接责任。承办人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致使审核人、批准人不能正确履行审核、批准职责,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负直接责任。承办人不依照审核、批准的内容实施具体行政行为,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负直接责任。
(二)承办人提出的方案或意见有错误,审核人、批准人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承办人负直接责任,审核人负主要领导责任,批准人负重要领导责任。
(三)审核人不采纳或改变承办人正确意见,经批准人批准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审核人负直接责任,批准人负主要领导责任。
审核人不报请批准人批准直接作出决定,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审核人负直接责任。
(四)批准人不采纳或改变承办人、审核人正确意见,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批准人负直接责任。未经承办人拟办、审核人审核,批准人直接作出决定,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批准人负直接责任。
(五)经集体研究认定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决策人、持赞同意见的人和不发表意见的人负直接责任。
(六)上级机关改变下级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上级机关负责人负主要领导责任。
(七)承办人不履行规定职责的,负直接责任。
审核人或者批准人指令承办人不履行规定职责的,作出指令的人员负直接责任。审核人作出的指令经批准人同意的,审核人负直接责任,批准人负主要领导责任。
(八)本办法所称批准人,一般指行政机关的行政首长及其副职人员;审核人,一般指行政机关内设机构的负责人及其副职人员;承办人,一般指具体承办行政管理事项的工作人员。但是,依照内部分工或者经行政授权,由其他工作人员行使批准权、审核权的,具体行使批准权、审核权的人员为批准人、审核人。

第五章 责任追究

第三十一条 凡被实施问责的对象,采取下列方式追究责任:
(一)诫免谈话;
(二)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三)通报批评或责令公开道歉;
(四)调整工作岗位或建议调整工作岗位;
(五)责令辞去或建议免去领导职务;
(六)其他责任追究方式。
以上责任追究方式可以单独或者合并适用。
涉嫌违纪应当承担纪律责任的,按有关规定办理;涉嫌犯罪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三十二条 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过错,视情况给予责令作出检查、通报批评、不予评优处理,并按第三十一条的规定,追究行政首长及其他责任人的行政过错责任。
第三十三条 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受到责任追究的,按照下列规定进行年度考核:
  (一)部门单位或其工作人员每受到一次责任追究,扣减部门单位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分值50分;
  (二)部门单位和工作人员一年内受到两次以上(含两次)责任追究的,领导班子不得评定为工作实绩突出等次,主要负责人及分管负责人不得评定为优秀等次;
  (三)工作人员受到责任追究,不得评定为优秀等次;其中,县级干部每受到一次责任追究,同时扣减工作实绩考核分值5分;
  (四)工作人员一年内受到两次以上(含两次)责任追究,且均负有直接责任的,不得评定为称职、优秀等次,并调离工作岗位;工作人员属聘用人员,则予以解聘。
第三十四条 实施责任追究,按照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三十五条 行政过错责任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重处理:
  (一)故意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
  (二)拒绝纠正过错的;
  (三)干扰、阻碍对行政过错进行调查的;
  (四)对控告人、检举人、投诉人打击报复的。
第三十六条 行政过错责任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轻处理:
  (一)积极配合调查或者有其他立功表现的;
  (二)主动纠正错误,有效制止损害后果扩大的;
  (三)其他应当从轻处理的情形。
第三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行政过错责任:
  (一)主动发现过错并及时纠正,未造成损失或者不良影响的;
  (二)因不可抗力导致行政过错发生的;
  (三)其他应当不予追究的情形。
第三十八条 因行政过错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并涉及赔偿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追究行政过错责任人的赔偿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行政问责事项,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条 各区人民政府对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区直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问责,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由市监察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